​(民族風情)邊城苗寨裡的苗語「第一課」 李曉婷 周思宇

 「新年好!大家好!」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梅江鎮民族小學三年級教室裡,教師吳靜用苗語熱情地同一個個稚嫩的面孔打著招呼。

 在初春微冷細雨中,梅江鎮民族小學的春季新學期正式開始,新學期的第一堂苗語課也如約而至。

 秀山地處渝、湘、黔交界地帶,緊鄰湖南湘西與貴州銅仁的梅江鎮,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居民佔比達70%。為保護民族語言、弘揚民族文化,苗語課成了民族小學的特色課程。

 具有苗族傳統建築風格的校舍內,孩子們的讀書聲一浪高過一浪,吳靜的苗語課堂上卻傳來不一樣的聲響。「咯咯咯!」只見孩子們仰起紅撲撲的臉蛋學起公雞打鳴。

 「對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單詞:公雞。」吳靜笑著說,「跟老師一起念,公雞,bad ghot gheab(『公雞』的苗語拉丁文標注)。」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歷史悠久,由於沒有文字,全憑口耳相授的方式傳承。民族小學所在的民族村是重慶唯一完整保留苗語的村寨,這裡與湘西和銅仁同屬苗語湘西方言。

 「小時候我就是民族小學的學生,那時同學們都會說苗語,我便在學校裡學會了苗語。」作為土生土長的民族村人,吳靜從民族村考到師範學校,最後選擇回家鄉教書。

 「雖然村裡老人會說苗語,但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上學,年輕一代已經更習慣用普通話交流。」吳靜說。

 「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對孩子們進行民族語言的教學實踐,有助於激發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探索興趣。」民族小學校長陳明介紹,20世紀50年代,民族小學就開始實踐雙語教學,但以前沒有標準、不成規範,教學依靠教師個體經驗。

 2011年,民族小學組織苗語教師團隊赴湘、黔學習苗語教學經驗,結合《湘西苗文方案》和實際教學需要,根據當時「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具體要求,編制三冊《苗文課本》,進入規範化雙語雙文教學階段。

 黑板上,吳靜一筆一畫寫下一串拉丁字母和中文釋義,引導學生自己拼讀單詞。「苗語沒有文字,教學難度大。我們的教材採用拉丁字母,清楚標示出苗語的聲母、韻母和語調。教學內容以日常用語為主,孩子們學起來更有興趣、也更容易。」吳靜說。

 「課堂上,我們通過設置小遊戲、講述苗族民間故事等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吳靜說,在學校裡,每當有學生表現突出,她就會用一個自編的苗語順口溜表揚學生,將苗語一點一滴滲透進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9歲的苗族學生龍浩林家住民族村,對他來說,能學好自己民族的語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奶奶會說苗語,我想學好苗語,以後可以用苗語和奶奶交流。」龍浩林說。

 開設苗語教學課程,只是邊城秀山著力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民族小學獲評重慶市民族特色示範學校,除了苗語課程,還教授苗族迎賓鼓、編制苗舞課間操等。」陳明說。

 除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秀山縣還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完成民族村金珠苗寨傳統村落保護、百年西街風貌改造、洪安古鎮民居修復等工作;大力保護民族文化遺產,舉辦土家織錦、苗繡、龍鳳花燭等非遺傳承培訓班12期,在縣職教中心成立7個非遺文化傳承工作坊……

 秀山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秀山將繼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搶抓文旅融合發展契機,積極創新保護機制,扎實推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讓民族文化煥發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