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節是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禮儀規矩,包括動作形式和語言形式。老祖宗的動作形式為拱禮、揖禮、跪拜禮,屬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拱禮,即拱手禮,又稱打拱,用於朋友間相見、告辭,有如現在時握手、點頭。行禮時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合抱於胸前表示敬意。拱手禮歷史悠久,《論語•微子》:「 子路拱而立。」子路行的就是拱禮,可知早在周代,拱手禮已成日常禮節,為學童入塾第一課必學。
若家有災難喪葬事,行禮時則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揖禮,又稱作揖,屬見面或致謝時常用的隆重禮節。因必先拱而後揖,故又叫打拱作揖。行禮時先拱手,即抱拳胸前上下、左右,邊彎腰鞠躬為禮。
揖禮有高揖與長揖之分。高揖,雙手高高拱起搖動,不彎腰鞠躬,用於平輩或年齡地位相近者互表友好,多作為辭別時的禮節,南朝宋謝靈運《述祖德詩》:「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
長揖則是拱手高舉,自上而下鞠躬致敬,是對尊長者的常見禮,杜甫《垂老別》:「男兒即介胄,長揖別上官。」
婦女行的名萬福禮,兩手交疊或松松抱拳於右小腹處,上下略作移動,微微鞠躬屈膝,口稱「萬福」,含祈禱多福之意。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每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致恭於祖禰祠堂,聚揖於廳,婦女道萬福於堂。」《水滸傳》:「那婦人拭著眼淚,向前來深深的道了三個萬福。」
跪拜,原是古人交往中莊重禮節,它的產生與生活起居習慣有關。古代還未發明凳椅時,男女老少凡是坐,都是席地而坐,亦即鋪席於地坐席上,其姿勢是:兩膝著地,腳掌向上,臀部著於腳跟上。當坐著與客人打招呼或致謝時,為表示敬重,伸直腰股,俯身向前向下,就成了跪拜禮。
跪拜有頓首、稽首、空首之分。
頓首:兩手拱到地,頭頓於手上;稽首,不用手,叩頭及地;空首:兩手拱合,俯頭至手與心平而不至於地。
古時女子也有跪拜禮,之一為手拜,跪下後,兩手先觸地,然後拱手,同時頭低下去到手為止。
之二為肅拜,雙手成拱形,右手在外左手在內抬至額跡後,先屈左膝再屈右膝,下跪成席地而坐,手與上身的姿勢保持不變,身體前傾,頭碰於手上。
隋唐時期,凳子椅子普及,國人從席地而坐中解放出來,但跪拜禮卻保存了下來。所不同的是,原本的生活禮節變成了區分上下尊卑的標誌,臣下對皇帝、下級對上司、學生對師長、幼輩對長輩、甚至妻子對丈夫,都要行跪拜禮。
辛亥革命勝利後,封建君子制度終結,跪拜禮廢止,但在封建遺老中仍時有所見,直到全國解放才被徹底摒棄,如今只能從歷史題材的戲劇影視中再見。
拱禮、揖禮古為今用:親友見面,邊熱情招呼邊拱手作揖為禮;演員謝幕,向臺下觀眾拱手彎腰鞠躬;運動員向歡呼的人群抱拳上下左右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