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古老排船技藝 遼東灣畔再現遼河古船

 【新華社瀋陽六月二十二日電】(洪可潤 趙泳)走進位於中國東北遼東灣畔的古老漁村二界溝遠航船廠,鐵器敲擊木頭的「叮叮噹當」聲音形成了一曲和諧的旋律。一條按照傳統手工製作方法製作的燕飛式木船已初具模樣。

 二十世紀中期,遼河有「黃金水道」之稱。以風帆為動力的遼船是遼河沿線主要的交通和運輸工具,「黃金水道」的繁榮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遼河口文化。船是二界溝漁民生存、生活的依託,排船製作技藝在二界溝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由此產生了獨特的遼河口排船文化。隨著河運的衰落,遼河渡口早已不復當時的喧囂與繁華。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這些木船就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裏。

 二零一八年年初,遼河口文化研究會和遼河口老街啟動復建遼河古船工程,他們找到了二界溝排船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興華,希望他能用傳統技藝依古法復建七艘古船。

 在二界溝遠洋船廠的施工現場,張興華身著藍色工作服,手中拿著小錘、刨刀,還不時用鉛筆記錄下造船的細節。張興華有著三十多年的排船經驗,但是否能用傳統技藝依古法復建成功七艘古船,張興華也沒有十分的把握。

 張興華說:「我開始幹造船的時候,造古船的技法就已經沒人在用了,幹活的工匠中也很少有人知道這種造古船的技法的。」沒有實物,沒有資料,為了排出這七艘船,張興華首先從走訪老船工和老工匠入手。

 「我聯繫了咱們當地老的船工,還有傳統造船藝人,後來又查閱很多資料。我愛好收集船的相關圖片,這些圖片也為我復原古船提供了幫助。」張興華說。

 張興華在請教專家學者的同時,認真研究了相關的文史資料及技術資料,走訪了多位老船工及老匠人。經過4個多月的潛心研究,張興華復原了七種款式的遼船數據。

 今年四月一日,第一艘門錠式古船「福昌順」號開工;不久,第二艘瓜簍式古船「福永順」號開工。在近兩個月的復建過程中,除了木料選擇、船體的規格、結構佈置等按照早期船隻製作外,還完全依據古老習俗舉行開工、上「福頭」、下塢等儀式,在做龍骨、上拉、上底板時也完全使用古老的排船技藝;張興華帶領二十多名木匠、鐵匠、捻匠,經過三十多道工序,完成了「福昌順」號的復建工作。五月二十五日,第三艘燕飛式古船開工。

 「再過幾天,這第三艘燕飛式古船也即將完工。通過復原這七艘古船,希望可以把這種古老的排船技藝再度記錄下來,傳承獨特的遼河口文化。」張興華說。

 據介紹,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遼河古船的歷史、了解遼河口獨特的文化,這七艘船建成後,將移入遼河口老街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