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德國專家在華行醫記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CHINA-INI)內,獲得在華行醫執照的德國神經外科專家馬吉德‧薩米教授日前親自操刀,完成了這座德國同款「腦型」大樓落成後的首例手術。

 早上七時,四十七歲的聽神經瘤患者邢女士被推進了手術室,因腫瘤較大,她的右耳聽力已完全喪失。據暸解,聽神經瘤位於顱底橋小腦角區,解剖關係複雜,手術難度大。

 上午九時,邢女士的手術正式開始。馬吉德‧薩米採用他慣用的「半坐位」式展開手術,即患者並不像通常一樣平躺在手術台上,而是膝關節稍彎曲,將下肢抬高到右心房水平。

 與傳統手術體位相比,採用「半坐位」手術時,腦脊液和血液可隨重力自行排出,手術視野清晰,手術師可同時用雙手分離瘤腦界面,有利於神經、血管和腦組織的保護。

 但「半坐位」因頭顱位置高於心臟幾十釐米,空氣可能會隨靜脈出血溢入靜脈血管內,導致「空氣栓塞」。所以「半坐位」式需要醫療團隊各成員的精密配合。

 手術刀在馬吉德·薩米的手中精準、果斷。臨近中午十二時,手術成功完成。

 馬吉德·薩米說,他為能在CHINA-INI大樓內實施首例手術感到榮幸。

 八十一歲的馬吉德·薩米現任德國漢諾威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INI-Hanover)主席,是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二OO三年獲得在華行醫執照,是首位獲得在華行醫執照的外籍神經外科醫生。截至目前,他完成的聽神經瘤手術已超過四千多例,腫瘤全切率、面神經功能保留率居世界首位。

 二OOO年七月二十一日,由他親手組建的INI-Hanover落成。那是他設計並建造的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座「腦型」神經科學研究所,也是CHINA-INI的原型。

 「望著這座晶瑩剔透的建築,我被深深震撼了。不僅是因為它造型奇特、建造精緻,更重要的是它所蘊藏的哲學內涵。」回憶起二OOO年第一次在德國見到這座「腦型」建築時,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外科首席專家淩鋒說,「大腦的奧秘深不可測,我們在這座建築中用自己的大腦研究人的大腦,引導我們探索的動力無限。」

 二OO四年七月二十一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和INI-Hanover合作建立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正式成立。成立當天,馬吉德‧薩米宣佈將INI-Hanover的建築圖紙和管理模式等知識產權內容無償捐贈給中國。

 淩鋒說:「CHINA-INI的目標是就是要構建中國最大的神經外科聯合體。」

 「大腦是人身體最重要的部分,這座『大腦』是我送給中國的禮物,人們看見它就會想起自己的大腦;它是中國和德國友誼的見證。」馬吉德‧薩米說。

 馬吉德·薩米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神經外科領域的優秀人才。十五年來,在馬吉德‧薩米和全球業內專家的幫助和支持下,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舉辦了十五期國際神經外科臨床「大師班」。參加聽課的神經外科醫生涵蓋四十二個國家、共六千多人次。

 馬吉德‧薩米說,比建立一座地標性神經外科大樓更令人驕傲的,是看見一個代表中國最高水平,並且與世界最高水平比肩的神經外科團隊已經形成。

 據暸解,這座德國同款的「腦型」大樓建築面積二萬平方米,地上八層,地下三層,總床位近三百張;內設手術室十間,裝備有術中核磁共振、術中造影設備、神經導航機器人、強放射治療設備等世界先進的神經外科診療設備。◇俠克、林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