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壓歲錢 有指過年喜樂氛圍電子難代替

 【新華社合肥二月十六日電】(記者馬姝瑞)家住北京的韓小睿是一個兩歲孩子的媽媽,中國農曆新年的除夕,她在微信上收到了遠在成都的表姐給孩子轉來的壓歲錢。

 壓歲錢是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之一,寓意著「辟邪驅鬼,保祐平安」。每到春節,長輩們將事先準備好的錢分給晚輩,用來壓住邪祟,表達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晚輩們得到壓歲錢後,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新的一歲。

 「我老家在山東,長輩們都很重視春節的傳統習俗,特別是發壓歲錢。但這些年來,很多親友們都像我一樣離家在外地工作生活,春節大都湊不到一起過年、拜年了。沒法當面發壓歲錢,只好用電子支付來彌補。」韓小睿說。

 在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壓歲錢」話題獲五千多萬閱讀量。除了討論壓歲錢的發放數額、如何使用等,今年春節中國網民又有了新論題,即「壓歲錢應當給現金還是電子支付」。

 作為一名「八十後」,在韓小睿的童年記憶裏,壓歲錢是長輩們早早去銀行換來的「新錢」,裝在紅信封或紅包裏,春節闔家團聚或「走親戚」時鄭重地發給晚輩。

 「時代畢竟不同了,現在人們出門很少帶現金。離家萬里定居、春節出門旅遊很普遍,上了學的孩子也大多有手機等電子支付終端,發壓歲錢的方式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這是一種進步吧。」韓小睿認為。在她看來,心意表達比形式更重要。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壓歲錢」不同於日常消費購物,電子支付讓這一傳統年俗失去了不少「溫度」,顯得更像是「一筆交易」。

 此前,微博、微信、抖音等中國主要社交媒體上,一幅小朋友帶著二維碼支付吊牌拜年的照片走紅網絡,調侃著「壓歲錢掃碼支付」現象。不少中國網民發出會心一笑的同時,也增添了對此現象的思考,有人直指這種壓歲錢「掃碼付」太過赤裸裸。

 「電子支付當然很方便,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廣泛,但壓歲錢畢竟不是一筆普通的『消費』,它承擔的意義遠遠超越了金錢本身。」長期從事親子教育的家庭教育講師王益分析說。

 她認為,「壓歲錢」是中國傳統年俗文化中獨有的一種「儀式」,傳遞出的親長愛幼、團圓祝福的寓意,既增進了幾代人之間的感情,也融洽了過年的喜樂氛圍,這些都是電子支付難以替代的。

 「對待新事物有不同看法很正常,電子支付也的確讓年俗執行起來更方便,但無論如何支付都需要提醒公眾的是,壓歲錢本身的意義並不在於金錢往來。」王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