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灣

大陸年俗助力高雄年味更濃

 河北的年畫、舞獅,河南的泥塑、剪紙,上海的旗袍展……春節期間的台灣高雄,這些大陸元素讓當地民眾和遊客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年。

 本月十五日,儘管春節假期已過,但佛光山依然人潮湧動。只見一群人圍在一起,不時爆發出叫好聲,一部部手機、相機高舉着。抬眼望去,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舞獅的藝人踩着節奏步步生風。稍後是另一隊藝人在抖肩、扭臂、撇腳等動作下,把手中的彩扇、花傘玩轉得剛柔並濟。

 這是來自河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劉吉舞獅和井陘拉花。表演團領隊盧春玲介紹說,他們一行三十多人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在這裏表演,每場都吸引許多觀眾。

 高雄市民劉先生同來自上海的朋友正津津有味地觀看表演。劉先生說,很多台灣人沒有去過大陸,不了解大陸是怎麼過年的。這樣難得一見的傳統民俗在春節期間走進高雄,給了當地人了解大陸的機會。

 與此同時,河北武強年畫藝術展也在此地展出。年畫展分為「門神門畫」「經史故事、小說戲曲」「畫謎遊藝」「年畫原版」等部份,有清代的「戳刀門神」「天官賜福」、民國的「大花瓶」,有取材自《西遊記》的「盜芭蕉扇」「拜佛求經」,也有來自《三國演義》的「取洛陽」和來自《白蛇傳》的「白美娘借傘」等。

 春節期間,河南也在佛光山舉辦展覽,為台灣民眾奉上了精彩的民間藝術。「開封汴繡」「洛陽剪紙」「方城石猴」「豫北泥塑」……現場的工藝美術家們一絲不苟地用雙手展示着難得一見的傳統技藝,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看,並用手機、相機記錄下他們的創作。

 正在台灣讀大學一年級的錢同學來自阿根廷,父親是大陸人、母親是台灣人。她說,以前沒有接觸過這樣的藝術,看了之後蠻感動的。這些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技藝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到今天,很不容易。

 花生糕、杏仁茶、漿麵條、炒涼粉、炒紅薯泥……來自河南的素食麵點讓不少走過路過的人不願錯過,紛紛掏錢購買、大快朵頤。負責該攤位的洛陽廚師劉伊鋒說,初一到初六人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三四百份。其中,杏仁茶和花生糕最受食客歡迎。

 展覽和美食只是河南舉辦的「中原文化寶島行」的一部份。即將在此地上演的「中原風豫台情」文藝演出纔是壓軸大戲。十五日,歡快的紅綢舞、力與美結合的甩帕雜技、女聲獨唱的《阿里山的姑娘》……一段編排自正式演出的快閃表演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欣賞。

 河南表演團團長張勇說,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文藝演出既有河南本土特色的中原風,也有結合台灣本地風情的交流節目,希望通過一場歡樂喜慶的演出為寶島民眾帶來一個吉祥的春節。而豫劇、嗩吶、太極舞蹈等,則讓台灣民眾能在家門口欣賞原汁原味的中原藝術。

 此外,來自上海的「《花木蘭》多媒體皮影戲」「手工織造技藝展」「傳統文化集市」「海派美食體驗」等活動即將在佛光山呈現,而當下的上海旗袍展已經讓市民和遊客嗅到了一絲海派風情。

 三十多套精選服裝透過「現代海洋系列」「雅緻禪意系列」「盛唐風華系列」等五大主題系列,通過刺繡、珠繡、手推繡、貼花繡等不同手工藝結合,呈現出旗袍在當下生活中的演變。

 夜幕來臨,來自大陸的走馬燈同台灣鄉村繪製的平安燈一起點亮,與近十分鐘的煙火秀共同將佛光山平安燈法會推向高潮。

 高雄本地攝影愛好者黃女士連續多年來拍攝平安燈法會。她說,每年的佈景、音樂、光影變化都不同,可以一邊享受美景,一邊享受拍攝。(新華社記者劉斐 章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