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可以嗎?

 太陽運行至今已經五十億年, 過去雖曾經歷過激烈互相大碰撞, 最後形成今天的太陽系, 並將會在不少於五十億年繼續穩定地運行下去……!

 最近一套國產科幻電影名叫《流浪地球》,內容主要是因太陽步入老年期而變成紅巨星,體積澎漲到會把地球吞噬。為此人類便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在地球裝上了足夠把地球推離現有軌道的引擎遠離太陽。科幻歸科幻,究竟這方法是否行得通呢?不妨從天文學角度探討一下。

 電影的開始見父子一同看木星的溫馨畫面,可惜導演錯把望遠鏡指向北方天區,因為木星不可能出現在這位置上。雖不一定為觀眾所留意,但對接下來是需要用極高科技的橋段來發展劇情不無影響。隨後戲中一句對白是說太陽將於五百年內會變為紅巨星,也是整套電影的最大敗筆,因為根據恒星一生的演化過程,絕不會在這麼短時間內發生足使人類造成有感的影響。若是這樣,就用不著拍這套電影了。因為太如果在這麼短時間內變化,人類根本來不及製造甚麼強力引擎,包括所有生物已經被急速惡劣的自然環境所滅絕。然而所不明白的是,這麼大製作又涉及大量天文學內容的電影,怎麼不去請天文學專家來當編劇顧問呢?

 就算電影的故事可以成立,那可先討論地球否可移離現在軌道呢?首先是地球是在自轉中, 若在地球一邊裝上強力的火箭引擎,按角動量原理只會加速自轉的速度,使表面所物體都脫離地球,此其一。若然真的可把地球自轉減慢剎住而可推離現有位置。編劇可不知道自轉對地球有什麼作用呢?地球內部有一個鎳鐵合金的地核。除可產生引力外,自轉使它產生磁場,是抵禦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屏障,沒有它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可能生存。

 除此,若自轉停了,地表板塊也然受到影響。尤其在停轉一刻,原有的自然穩態遭到單向推力而互相撞擊,輕則引起大地震,大海嘯等做成災難性破壞,重則使地殼崩潰變形,海水倒灌入地幔,被岩漿所蒸發,救地球反變成害地球呢,情況之壞比電影中的畫面更甚呢。電影中漏了一樣更重要的交代,就是超過一萬台的質子引擎所發出的強烈噪音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影響,尤其是固定在板塊上,其強大的噪音會使地球板塊和海洋吸收後轉為殺人於無形的次音波,就算可做足阻尼作用,所發出噪音也會影響全球,其程度足以使人類不能安定生活下去。

 地球的自轉與月球和太陽的合力有關,缺一不可。若然地球可用大推力遠離太陽,環繞地球幾十億年的月球會跟隨其後,假若沒有月球跟隨,地球生態環境因為沒有潮夕而發生災難性的改變,其後果會是人類將沒有食物鏈和生活在滿佈細菌和病毒的世界。此外,月球幾十億年來為地擋禦了不知多少的隕石,電影中地球會接近木星,太陽系中火星與木星之間有一小行星帶,這裏滿佈小行星,在沒有月球的保護下,以地球的引力必會吸引不少小行星接近,恐怕未被木星所吸去之前,已遭到小行星猛烈撞擊,定比六千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更慘烈。甚麼強力引擎也是徒然。或許改變地球航向,採用與黃道傾角較大的軌道避開小行星帶,

 但其實當地球離原有軌道,便會破壞太陽系體系的平衡,一定會做成其程度是難以預測的混亂。

 電影結尾部份是為了地球不被木星吸力所吞噬,於是想把木星炸毀,試圖利用爆炸的衝擊波把地球遠離木星的引力,而繼續去流浪地球。根據太陽系起源學說,是因為木星早期被太陽引力所吸引到內行星軌道,使當時繞太陽附近運行的矽酸鹽及和硬質元素得以組合成石質行星,地球因此才有機會誕生。木星「完成」任務後幾撞落太陽,「幸好」及時被運行到的土星,給它的引力幫助下得以逃離太陽,而安座現在的軌道上運行。電影中如果真的可把地球流浪,如此重大的行動,理應預先計算到「流浪」的軌道來避開木星。而電影中人類卻「恩將仇報」把木星炸掉。雖可能是編劇不知,無意地顛覆了良心的價值。  

 或許大家會這樣問,科幻電影何需那麼真呢!可以說是對了一半,人類自有文明以來,都不斷幻想自己的能力可以怎樣。例如,嫦娥奔月或后羿射日等,但都沒有改變宇宙和自然界的基本結構。然而流浪地球竟然可以改變太陽系的成員運動規律。打個比方,像小朋友手拉手玩團團轉遊戲時,若其中一個小朋友放開手的話,這個遊戲便不能繼續了。等於電影中的地球離開原有的軌道,對太陽系行星整體的軌道會做成大混亂,可能末受到木星吸引之前,己經被其他星體撞毀。這電影顯然是缺乏科學基礎,只是為科幻而科幻。

 然而不顧天文學及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劇情,顛覆太陽系的秩序,鼓吹科普盲,尤其對兒童的影響不可小覷,若然經過電影在他們的心靈種下錯誤的科學觀,誤信人類無所不能,甚至扭曲人文的價值觀。參考荷李活的科幻電影,曾有幻想與外星人開戰,但都沒有改變太陽系和自然界的面貌,甚至還利用地球在太陽系的獨特位置的優勢來取勝。另外有關於彗星撞地球的電材,都只是用盡人類的科技和智慧來解決問題,並沒有改變太陽系整體分佈。科學終歸科學,在天馬行空的同時,甚至對未知世界的想像,仍需遵循自然界事實的底線,不然便失去人類和宇宙共存的意義。(李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