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土家族極貧鄉的「產業藍圖」 汪軍 蔣成

 「讓牛吃好點,我才放心。」貧困戶安明朝正在自家院子裡將玉米粉、紅薯葉、米糠混合攪拌,耐心地為四頭肉牛準備飼料。去年,他通過肉牛養殖收入了一萬五千多元;今年,他希望借著這些牛再賺些錢,為新房子添置些傢具,歡歡喜喜搬新家。

 安明朝家住貴州省德江縣桶井土家族鄉場壩村。「桶井石窩窩,出門就爬坡;望著烏江水,就是沒水喝。」民間順口溜道出桶井人過去生活的艱難。

 桶井鄉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處,總人口超過兩萬三千人。由於基礎設施欠缺、產業底子薄,桶井二零一四年的貧困發生率超過百分之四十六,二零一六年被列入貴州省二十個極貧鄉鎮。

 最近三四年間,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在這片約九十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桶井鄉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住房保障等領域發力,解決了行路難、飲水難等問題。目前,桶井鄉還有貧困人口一千五百多名。

 桶井鄉黨委書記吳飛說,脫貧的關鍵還是在產業。他說,如今,花椒、臍橙、肉牛等主導產業在各村遍地開花,桶井在二零一九年的「光景」很值得憧憬。

 雲貴高原的春天乍暖還寒。筆者行走在桶井的田間地頭,隨地隨時都能看見人們勞作的身影。

 黎明村花椒種植大戶安明軍在地裡忙碌著。他管理著五百多畝花椒產業,涉及四個村的土地,聘請了四十八名村民為固定工人。「大多數是貧困戶,每人每月保底工資兩千元。」安明軍說。

 對於貧困戶而言,有產業才有穩定的增收門路。村民安仕芳就從肉牛產業中嚐到了甜頭。通過領養和管護肉牛,她一年大約收入了一萬多元。加上村裡還發展了花椒、臍橙等產業,安仕芳感覺日子有奔頭。

 芭蕉村黨支部書記馮勝富介紹:「二零一四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兩千六百元,二零一八年底達到六千元了。我們把產業的『宏偉藍圖』規劃好,村裡還沒有脫貧的四人很快就能脫貧。」

 為了深耕「牛產業」,場壩村成立了三家合作社,帶動一百多戶農戶養殖,二零一八年全村出售肉牛三百多頭。場壩村村主任安宜賓盼望著,今年要讓合作社技術更強、市場更廣,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努力突破四千六百元這個人均可支配收入「關口」。

 二零一九年是桶井鄉二百二十八名扶貧幹部的「衝鋒年」。他們要在這一年讓桶井甩掉「貧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