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濟淮工程發現八處文物點 年代可追溯至夏中後期

 【新華社合肥四月二十五日電】(記者馬姝瑞、陳尚營)隨著引江濟淮工程建設推進,這一中國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已確認新增八處文物點,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夏中後期,相關田野發掘和保護研究工作正在推進中。

 作為國務院要求加快推進的重大節水供水工程,引江濟淮工程總長度五百八十七點四公里,總投資八百七十五億元,工程供水範圍涉及安徽、河南十五個市的五千一百一十七萬人口,總面積超過七萬平方公里。

 引江濟淮工程在二0一四年編製可行性研究報告時即開始了文物保護和考古調查工作。經過前期調研和實地踏查,確定了需要進行考古和發掘的文物點四十四處,其中古遺址和古墓群(含單體墓葬)四十一處,古建築三處。

 安徽省引江濟淮集團有限公司發展計劃部部長賀愛民告訴記者,工程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部份線路進行了微調,有兩處文物點被「劃出」施工範圍,並新增了八處文物點。

 據介紹,這新增的八處文物點主要分佈在合肥市蜀山區及肥西縣境內,包括岳廟雙墩遺址、三官廟遺址在內的六處遺址,以及枝樹小學墓群和航墟古建築。其中,三處文物點已經完成田野發掘,其餘正在進行發掘和測繪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宮希成介紹說,這八處文物點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到春秋時期,以群落生產生活遺址為主,對於「還原」和研究這一歷史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三官廟遺址年代最早,基本確定屬於夏中後期群落遺址。」他說。

 按照「先文保、再施工」的原則,引江濟淮工程各個標段在實際開工建設前一律先進行文物勘探和挖掘,包括臨時用地在內,這些新增文物點大多就是在臨時用地範圍內發現的。現場施工人員表示,未來仍可能有新的文物點被發現。

 「目前,引江濟淮工程過半標段都已開工建設,有二十處古遺址、墓葬已經完成野外工作,三處古建築測繪工作完成,剩餘文物點均已安排發掘隊伍,發掘工作力爭本年度內完成。」賀愛民說。

 引江濟淮工程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結合農業灌溉補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是中國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工程,對有效緩解淮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溝通江淮航運,改善巢湖及淮河流域生態環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