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消失了的尺牘科 海浪

 尺牘是甚麼?相信八、九十後的年輕人,已無人知曉了。尺牘就是教授寫信的學科;古時未有紙張,故把文辭、書信皆寫於尺長的木簡上,這些木簡,謂之尺牘。筆者小學時,就有科目,名為尺牘,也就是教導孩子們寫信的科目。

 進入電子時代以前,通訊並不發達,寫信是通迅的唯一方法,所以,孩子必須懂得寫信。筆者唸一年級时,已有尺牘課,還記得第一本尺牘書,是教導我們怎樣寄信?書信是怎樣從寄信人一方,送到收信人手中,郵差的工作又是甚麼?郵筒有甚麼功用?我記得其中一段描述郵筒的課文是:「紅郵筒,真威風,站在街頭挺著胸,郵差來到一鞠躬,打開肚皮搬個空。」

 下學年,課本便有些書信範本,要我們背默,約三年級時,又開始有些文言格式的書信範本,也涉及到舊式書信的複雜的稱謂、用語及格式,又教導我們,書信按給予的對象,可分為上行、平行、下行三類。

 上行信是給予長輩如父母、叔伯、師長等的,其中予父母親的信的開端語,必須是:「母父親大人膝下,敬禀者。」

 平行信是給予平輩親屬、同學、朋友的,其開端語是:「某某吾兄/姐雅鑒,敬啟者。」

 下行信則是給予後輩如子女、弟妹、學生等的,其開端語較簡單,只需:「吾兒知悉。」或「吾弟/妹如晤。」即可。

 書信結束時,又有不同的修書語及請安語,如給予父母親的,須用「肅此,叩請 金安(金安二字,必須另開一行,謂之抬頭,以表示尊敬)」。不同的收信人,又有不同的用語;由此又引伸出許多對長幼親屬的各種稱謂,層層清晰,壘壘分明,不能有半點偏差,令同學們眼花繚亂,為之目眩。由於是考試科目,故不得不純熟背誦,久之而稔熟起來。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以前,書信仍是一般家庭與外地親朋通訊、聯繫的唯一方式,筆者三、四年級時,便已挑起家裏寫信的任務;其時,寄信往今之大灣區,動輒也需時一週,可謂費時失事;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先是直撥長途電話,接著是傳真機,以至今天的手機軟件,通訊科技日進千里,任何訊息,俱無遠弗屆,即時傳達。因此,致令今之年輕一輩,皆不懂寫信,也不知尺牘為何物了。◇

<上月下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