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白遼士逝世一百五十年 樂飛

 上篇談及的《幻想交響曲》與《夏夜》,體現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情感濃烈、勇於創新的作品風格,亦印證他是首創「固定樂思」及進一步確立「標題音樂」的作曲家。白遼士在這方面的建樹,促成日後李斯特創作出「交響詩」,並啟發了華格納對「主導動機」技巧的靈活運用,這位充滿激情與想像力的作曲家,不愧為音樂藝術道路上的先行者。

 樂迷要找更多的白遼士作品,筆者推薦《哈萊德在意大利》(Harold en Italie Op.16),此曲為中提琴主奏與管弦樂團而作,可說是一部中提琴協奏曲,其創作是應Niccolo Paganini(1782-1840)的委約。當時帕格尼尼購得一把Stradivarius中提琴,卻發現沒有現成中提琴曲目供這名琴發揮,在聽過《幻想交響曲》後,十分佩服白遼士的作曲才華,遂邀請他創作一部中提琴協奏曲。白遼士接受委托後,在拜倫的詩作《哈萊德公子的朝聖之旅》中獲得靈感,他利用中提琴代表哈萊德的角色,刻劃出這位厭倦貴族生活、追求自由的富家子的浪漫歷程。儘管帕格尼尼對此作不滿,認為中提琴部份寫得過於簡單,不足以讓其炫耀琴技,但它仍屬白遼士最好的作品之一,事實上,在音樂界有限的中提琴曲目中,《哈萊德在意大利》尤其發揮耀眼光芒。

 《哈萊德在意大利》的唱片相對較少,中提琴演奏家William Primrose、Gerard Causse及Nobuko Imai(今井信子)拉奏的版本都值得推薦。

 除了以上談及的傑作,讓樂迷印象深刻的白遼士作品,也許是他的《安魂曲》(Op.5),有人以「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此作,這種說法大概混和了揶揄意味,相對於莫扎特、布拉姆斯等的同形式作品,白遼士的安魂曲聽來確有點浮誇。這部作品篇幅宏大,陣容墟撼,戲劇性有餘,神聖感不足,實在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嫌。

 對一般樂迷來說,我認為白遼士一些篇幅較短小的管弦樂作品更具欣賞價值,例如匈牙利進行曲(Marche Hongroise,自《浮士德的天譴》)、《羅馬狂歡節》序曲(自《金匠切利尼》)等等,這些作品也許屬某部歌劇的序曲,儘管整部作品已很少上演,但當中的序曲或插樂卻令人印象深刻,因它們體現當時超前的管弦樂法,旋律豐富,動感十足,可聽性很高。不可不知,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eillaise),亦由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包含男女高音領唱、成人合唱團及兒童合唱團),基於其高超的配器法,此編曲版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法國國歌管弦樂伴奏版本。

 為紀念白遼士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法國文化部宣佈將二零一九年定為白遼士年,進行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白遼士音樂節),各大唱片公司亦趁機推出白遼士作品的紀念專輯,WARNER便於年初發行一套27CD的白遼士作品錄音全集,這是華納繼去年推出德布西逝世一百周年紀念特集後又一巨製,華納旗下的ERATO及EMI是歷來擁有最多法國作品母帶的公司,其發掘出的這些錄音寶藏,值得廣大樂迷注目。

 要數同樣全面的白遼士作品專集,英國指揮家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 1927-2013)的錄音亦不得不提,年前為紀念白遼士誕生二百周年而由PHILIPS發行的兩套專集,結集了作曲家所有管弦樂作品(6CD)及歌劇(9CD),戴維斯特別擅長白遼士作品,他演奏過多遍《幻想交響曲》,其中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錄於一九六三年的版本樂念鮮活,脈絡清晰,感情充沛,長期贏得樂迷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