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隨筆)道教的音樂 風雲

 近日本澳有團體介紹道教的科儀音樂,對這具有深遠影響的樂種加以介紹推廣,讓市民加深認識,因為道教科儀音樂在本澳來說是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道教源於我國,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而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成為道教音樂的傳統,至於日常我們接觸到的齋醮音樂,則成為祭祀神明的主體,數千年的歷史資料,內容著實豐富,對我國音樂有一定影響。

 近代道教音樂主要有全真道和正一道兩大派系,全真教道士一般用全國通用的全真正韻,因其具有統一性而稱之為十方韻;正一教道士俗稱伙居道士,因不用出家,故與一般民眾融為一體,他們一般以為民間舉辦各種法事活動為主要職務,但和民間吹鼓手有所不同,具有道教禮儀信息和信仰,有其專用的音樂。他們所用的法器和佛教的分別不大,多用鐘、磬、木魚、鈸等等,在為民間法事所用之樂器,則以吹管樂器和打擊樂為主,個別地區亦常加進拉弦等樂器,人數則由一至數人不等。

 道教音樂對我國的民間音樂影響甚大,其表現還在很多方面,例如影響到一些地方音樂,好像北方西安鼓樂中的道派,甚至是《十番鑼鼓》等,都可找到道教音樂的明顯成分;另外一些精於音樂的道士,也成為了我國民間音樂的優秀繼承人,無錫道士華彥鈞,即是瞎子阿炳,就是著名的例子,他的道士生涯和傑出的琵琶及二胡作品,一曲《二泉映月》,得到國際樂壇的重視,是我國民族音樂值得自豪的精品。

 千百年來,道教音樂始終流行在中國廣大群眾中間,它影響和繁衍了不少民間樂壇,成為我國低下群眾精神生活的特色部分,新中國成立之後,對道教音樂的扶持更大,派人向瞎子阿炳錄音記譜,讓他的音樂得以保存下來,此外亦對現存在各地音樂進行整理、收集,在五十年代就出版了《蘇州道教藝術集》和《揚州道教音樂介紹》等專門刊物樂譜,此外稍後時間的武漢音樂學院,更特別多次前往武當山,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出版了《中國武當山道士音樂專輯》一書,是我國第一本內容最詳盡的道家音樂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