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豐厚的教育思想,其全面發展教育的主導思想也非常明確。不能僅僅把學習專業知識放在首位,而要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衛靈公》中,子曰:「有教無類」,又云︰「因材施教」。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育公平應該是人們高度重視、努力實現的教育課題。但此課題不僅是文字上的美麗辭令、口頭上的高尚標語,更應體現在教育實踐中,落實到學校實施的具體行為,讓其在澳門教育的土壤播種、紮根,從而開出豐碩的教育果實。因此,融合教育的實行情況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標。
一、澳門教育公平程度稱冠全球
澳門從二OO三年開始參與《PISA》測試。去年,本澳四十五所學校、近五千四百名年滿十五歲的學生參加了新一次評估,結果顯示澳門的教育公平程度繼續稱冠全球。
融合教育是指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排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這些普通學校也即是所謂主流或主流化學校的主要構成部份。而根據二OO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融合教育或全納教育是指增強教育體系職能,從而顧及所有學習者的需要。
中國政府已於二OO八年八月向聯合國交存了批准書,成為《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的第三十三個締約國。同年,《公約》正式對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開始生效,內容涉及教育、康復及就業,對融合教育發展有深層次的影響。
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的《融合教育制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報告》指出,特殊教育需要,可大致分為九大類︰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自閉症、溝通障礙、情緒行為問題、聽覺障礙、智力障礙、肢體殘疾、特殊學習障礙及視覺障礙。
在基礎教育中,處於少數群體的融合生,有他們的特殊性。如果教育部門能針對他們的特殊性給予適切的照顧,即提供一些額外的輔導。而這額外的輔導看似特殊,卻是實現公平的重要一步,其道理需人們領悟。
二、教青局領導本澳融合教育成績卓著
從教育理論來看,做好融合教育是各所學校義不容辭的工作,理應主動承擔。但細察澳門基礎教育現狀,有人認為:「正常學生已經照顧不過來,有些融合生則需消耗大量時間卻見效微,那就有時間就照顧,沒時間就算了。」因此,本澳實行融合教育學校的狀況並不均衡。
在二OO四至二OO五學年,本澳共有一百五十一名融合生就讀於十二所學校;到了二OO九年,融合生人數已達三百三十二名,就讀於三十所學校中,其中一一百三十四名融合生分佈於二十一所私校。
二OO九年一月,本澳新聞局報導,時任教青局局長蘇朝暉為推動本澳的融合教育,向收取融合生的私立學校提供財政資助和技術支援。相關學校在免費教育的基礎上,每名融合生可獲兩倍額外的資助;若需要修建無障礙環境設施、添置教學設備或器材以輔助融合學習,亦可提出相關資助的申請;同時,教青局會定期派出人員到學校了解融合教育的實施情況。
經過數年的努力,本澳的融合教育取得了迅速發展。
三、教青局為融合教育作了教師培訓與物資支援
為了提升澳門教師在融合教育方面的技能,教青局邀請了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的多位教授,講授有關融合教育的不同課題,舉辦了教師自願報名參加的《融合教育證書課程》。課程自二O一O年之後的每年七月份舉行,培訓時間有三十小時與一百小時兩種。課程目的是使教師認識不同特殊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提升教師在教導、支援及處理特殊學生學習需求的要領;筆者也參加了培訓,得到了《融合教育證書》。
在二O一四年二月份,教青局為進一步積極推動融合教育,和鼓勵更多私立學校加入計劃,加強學校領導及教學人員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認識,教青局開始派人到各校宣傳融合教育。如今本澳中小幼學都已加入且積極推動融合教育。
活動內容除了講解融合教育的理念,亦強調融合教育是必然的教育趨勢,教育工作者應具備專業熱誠;讓教學人員瞭解自己在教育工作上的角色和應盡的責任,以及教青局對融合教育的各項支援措施。教青局期望通過講解及體驗活動,鼓勵教學人員以同理心、支持的態度,扶持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及成長。
四、本澳融合教育需改進下列幾點
雖然本澳教育的公平程度繼續稱冠全球,但教育現實還有五方面需要改進:
1.家長的疑慮。教青局資料顯示,全澳共有七十八所中、小、幼學校接納了融合生。但據瞭解,並非所有學校的融合生都加入了融合教育,有一部分融合生家長拒絕為自己的孩子進行適切的評估。這些家長擔心子女若進行融合教育,當小學畢業後會影響升中學,及中學畢業後會影響升大學。讀完大學之後,即使有一技之長,進入社會就業也會有阻力。甚至會想到融合教育或影響這個孩子以後的戀愛、婚姻等諸多人生問題。
2.由於融合生的殘疾類別不盡相同,現時的融合生在學校中是極少數人,學校教育並沒為其分類而教,他們在班級中與正常學生一起聽課。
在課外,教師則按照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再給他們進行輔導。一般地說,由於一些融合生都是個體,沒有共同點,只好個別輔導,若教師人數少,則有時難以安排時間。所以,筆者認為收生學校應按自己的教育特長建立自己的教育特色。學校亦必須做足準備工夫,收生後應經常檢討及鼓勵老師因人而教。若殘疾學生與健全學生一起學習,對健全學生也是一種促進,有助正常學生了解殘疾人士,學會接納、包容和體諒。還建議施教老師多聽取專業人士的實際經驗分享。
筆者曾任教一名融合生,因家長與任教教師經常聯絡,孩子適時由初中升入高中,高中畢業後亦升入大學。如今已經大學畢業,找到工作。但其家長確實比一般家長付出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3.教青局應始終對收取融合生學校給予全力支持。為推動融合教育的持續發展,教青局進一步加強對收取融合生學校的支持,逐步調整融合教育的資助模式,鼓勵學校增聘教學輔助人員,協助處理融合生的學習、情緒和行為問題;並且研究在幼兒教育、小學教育階段,以巡迴訪談不同學校的形式,派出人員進駐學校為教導融合生的教師提供支援。
4.校領導應促本校教師掌握融合教育策略與技巧。為普遍的教學人員提供專業持續發展的機會,各校當局領導因應需要與高等院校合作,開展融合教育的各類長、短期培訓課程,就不同主題邀請專家學者主持專題工作坊,向教學人員介紹相關經驗和資訊。曾經有個被評估為「讀寫障礙」的中學生,連續留級兩年,而學生亦因「二留」出校,不久,家長去教青局詢問緣由,教青局有關工作人員認為可以「因人制宜」。
5.作為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各層次教育,全程跟進。融合生家長為孩子做心理輔導和生活方面的照顧更為重要。首先要接受孩子天生的差異,正視、接受他們的問題,努力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付出比一般家長更多的心力去照顧、幫助、訓練孩子。家長也要帶孩子去教青局的特教中心做評估,否則學校不能收到政府津貼。學校就較難把資源放在該學生身上。在評估後,特教中心亦會恰當報告及作轉介。
其實,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適齡學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甚至有的融合生能升大學,提升其自我照顧能力。讀融合班並不會令學生由有問題變回正常,因為問題是在生理、心理上,醫生也無法解決。只是在現有情況下,讓孩子能夠學到知識,成為有一定文化、有一定知識的自食其力的公民。
辦教育就是要使人的質素得到更有效提升,並不只是一項投資;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是需要後進者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