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仔有見)別撞上冰山  溫言

中學的時候首次接觸台灣作家龍應台的《野火集》,自此喜歡上她的文字,她擅長以議論文的形式,批判、詰問社會現狀與政府施政,在鮮有批評官方的戒嚴時代,她指出弊病、不足,將居民生活、社區鄰里乃至政府行政的問題一一揭露出來,一如文人評彈時政的遺風。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台灣,仍是戒嚴、禁閉,龍應台一篇《中國人,你為甚麼不生氣》燒出一把時代的野火,批評時弊,推動社會說真話,是啟蒙台灣公民社會的一個開端。二零二零年,台灣又進行了一次「總統」選舉,達成政黨更替,選舉過程內,由市民到政客,由學校到政府,每一個社會內的持份者都可就自己有切身關係的議題,社會制度,政策內容提出不滿或願望。參與討論,是實現權利的表現,即管在國際形勢上,台灣面對不少困難與挑戰,台灣人還是為自己希望的未來投票。有評論形容,這一次的投票,是台灣人在選擇一種意識形態,是選擇親近甚麼類型的政治經濟,是一種歸邊。然而,選舉從來就是這樣,社會的討論也是如斯,為了一個想達到的未來,為了一個適合自己口味、價值觀的代議士,是為了改變社會,又或者只是要它不要「走樣」(變調)。

有八十年代已降的這種批判思維,隨着人文,哲學科目的普及,社會大眾有權為自己所關注的事項發聲,也可以為自己看到的社會弊病、紕漏而提出控訴。批判思維,不等於拖着社會向前發展的後腿,相反,這是不斷檢視發展的步伐,是一種修正的力量,有識之士在小問題還未釀成更大難題之前,指正出思考上的誤區,這是自由派文人學以致用的實踐課,也是社會經歷微小改良的方法。

其實,社會上從來都有各種聲音,就是為了在航行時,遠眺望到冰山之前,提示船長、同行的乘客,不要直衝往冰山。要「沉船」,還是要「生還」,還看社會上是否有足夠空間容納各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