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蒜農 撥響致富「蒜」盤 趙鴻宇

 「今年的大蒜長勢喜人,死棵爛苗的情況基本沒有出現,現在趕緊再澆澆水讓大蒜更快生長。」河北省清河縣油坊鎮前魏村的王強仁說。

 油坊鎮地處冀東南平原,緊鄰大運河。油坊鎮農辦主任包國瑞說,當地土壤肥沃,便於灌溉,大蒜種植歷史悠久。

 20世紀80年代初,前魏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王強仁家分到了10多畝地。「為了改善生活,當時主要利用宅前屋後的閒置地種些大蒜售賣。」王強仁的父親王其全回憶,當時他把100頭蒜編成一掛,每天吃完晚飯帶上10多挂蒜,騎一晚上自行車到近百公里外的地方售賣,賣完再騎車回家,休息一天後繼續重復,往返30多次才能把蒜賣完。

 父親賣蒜的收入幫助王強仁順利念完了中專,畢業後王強仁也開始和土地打交道。他發現山東不少地方通過種植大蒜致富,他堅信自己家鄉也可以做到。

 2010年,他從山東引入蒜種,當年大蒜的畝產量由之前的600多公斤增長到1400公斤,不少村民開始跟著他種大蒜。到2012年,當地大蒜種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2012年,王強仁當選為村主任,為了給大蒜找銷路,他去北京、內蒙古、黑龍江等地跑市場,逐漸吸引來不少批發商。

 市場逐漸打開,然而蒜的個頭卻始終比一些大蒜優質產區小,一頭半徑6厘米的蒜有時要比半徑4厘米的價格高出一倍。王強仁開始思考,為什麼氣候條件差不多,蒜種、肥料、管理方法都類似,他們卻種不出最好的大蒜?

 2014年,王強仁從邢台市找到一家機構,對全鎮土地進行了系統檢測,發現這裡的土壤鉀含量相對較低。於是王強仁又帶頭試驗有機鉀肥,成效在當年就得到顯現。

 周圍村鎮開始到前魏村學習種蒜技術。如今,油坊鎮大蒜種植面積近2萬畝,畝產1500公斤,2019年每畝純收入1萬餘元。

 王強仁的兒子王興義是一名「90後」,他種大蒜的方法讓父親很不理解:行距從15厘米擴大到21厘米,株距從7厘米增加到10厘米,畝種植大蒜從3.6萬頭減少到3萬頭。

 「大家為了多收,能多種就多種,你種這麼少不是瞎鬧嗎?」王強仁質疑說。

 王興義有自己的道理:種植上的這個微調讓他們家當年所產的大蒜形狀好、個頭大,每畝收益提高了1000元。

 更讓王強仁驚訝的是,兒子上上網就將自家的大蒜銷售一空。

 王興義說,新蒜銷售一般從5月底到7月底,季節性很強,他有電商銷售經驗,2019年2個多月時間就在線上售出了50多萬公斤大蒜。談到將來,王興義打算對村裡的年輕人進行電商培訓,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把蒜賣到全國各地,另外還要繼續研究種蒜新技術,提高大蒜收益。◇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