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儘管仍未過去,外國傳染狀況依然嚴峻,只是,澳門在緩和形勢下,逐步推進社會回復正常運作,也部署澳門人遊澳門的行程計劃,在旅客未能恢復正常來澳的制約中,先行推動內需「自救」。
毋庸諱言,現實下,澳門這個國際旅遊城市,並未能因應自身內需支撐起整體經濟發展,只可以作為「塘水滾塘魚」式的一種內需支援策略應急,採用「吊鹽水」活命方式,以期在同舟共濟中,攜手渡過疫情難關,爭取時間延續自身「生命力」。於是,人們可以看到,第一階段三千元消費劵,以至澳門人遊澳門,和政府百億抗疫投放到僱員援助、企業援助上,莫不從「活命」角度出發,從自身內部推動資金增加流轉產生乘數效應,締造流動活力,讓大家能夠降低經濟斷崖式衰退所承受的衝擊。
為此,不少抗疫支撐經濟、民生手段,是非常時期「事急馬行田」的特殊措施,在各界共渡時艱下,捱過最「黑暗」階段,等待「黎明」到來。當中,說是「非常手段」,卻非胡亂作為,怎樣具針對性部署,也得按實況、聽民意,以期資源有效投放、有效運用、有效流轉,產生最大紓困效益。
從中,也證明了「要怎樣收穫,便怎麼栽」的道理。畢竟,新冠肺炎疫情是全新、未可知的病毒,所帶來對社會經濟民生的打擊,也是前所未見,對澳門這個外向型、微型經濟體而言,更可說是「難以想像」!有誰會預計,以澳門這個國際旅遊目的地、國際賭城,可以經濟、賭收停頓半年而未明出路?偏偏,這是現實,降臨於每個澳門居民身上,必須承受。
當前景茫然,當非常時期推出非常手段,更考驗了廣大居民、特區政府的應變、解困能力,實事求是、有效部署、堅忍不拔,才能合力衝過未可預知的疫情衝擊,將禍害、損失降至最低。而從政府決策過程中,廣納民意完善部署,才能一呼百應,帶領廣大澳門居民衝過難關,儘管是「吊鹽水」式推動內需保留下來一絲絲活力,但,相信,當捱過了困局,便會迎來復甦,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