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人語)談學校的普教中   李澄

還記得今年八月出席幼稚園的家長會時,校長向家長介紹學校運作,其中對於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針,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大致意思是說:「學校十分重視兩文三語的能力,根據過往經驗,孩子們在入學三個月後,回到家就可以教父母說普通話。」當時,我聽到校長的豪言壯語,先是歡喜,後是懷疑。歡喜的是孩子能自幼培養兩文三語的能力,懷疑的是在短短三個月內,真的能讓未接觸過普通話的孩子,能有這麼大程度的改變嗎?

作為地道的澳門人,打從心底裏,我一直比較抗拒「普教中」,甚至對校園裏刻意使用普通話感到十分彆扭,所以在為兒子選擇學校時,才會以教會學校作為其中一個篩選因素來考慮。儘管在教會學校中也有提供普通話教學,但轉眼兩年多過去了,孩子的普通話真的再普通不過,就連「早上好」、「晚安」等常用詞語的發音也不準確。

到小女上幼稚園,那是一間傳統學校,它不但採用「普教中」的教學模式,甚至在學校的日常生活都是使用普通話或者英語。事實證明,在學校的語言政策下,孩子很快就已經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與老師打招呼,及作一些簡單的對答,回到家時也偶爾會從口中蹦出一些諸如「我好棒」等各種短語。誠如校長所言,只是短短兩個多月,孩子在說普通話的能力上,已經有了質跟量的飛躍,起碼是遠勝她的哥哥。筆者自小普通話就說得不好,只要一說普通話,奇怪的發音就會引起旁人的訕笑,這讓我更為重視孩子的語言能力,但因為自己的水平有限,以往在語言教育方面真的只能乾着急,端的是愛莫能助。看着小女能有如斯進步,除了感到心滿意足外,也讓我重新思考學校以普通話作為第一教學語言的優劣。

很多悍衛粵語文化的人,都抗拒「普教中」,認為在此消彼長下,粵語文化會逐漸消失,過去我也是抱着這種想法。毫無疑問,中國是一個以多民族、多方言組成的國家,各族間曾因言語不通,影響雙方的交流活動。為促進各個民族間的交流,普通話作為中華民族共同語,自然有其產生的原因及歷史使命。然而,學習普通話真的會讓粵語文化在多年後消失嗎?在經過冷靜思考後,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以英語為例,作為全球通用語言之一,眾多國家透過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但英語的出現是否會讓普通話,甚至是法語、葡語等這些語言消失呢?這可不見得。香港曾作為殖民地被英國統治良久,又是否需要擔心學習英語,會讓粵語消失得無影無蹤,相信各人心中早有答案。語言除了是文化的載體外,更是人類的交流工具,人與人的溝通,必然會選擇雙方最舒服,最常用的語言作為首選,就像兩個地道的澳門人,儘管他們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例如英語又或是普通話,但我認為他們在澳門交流時,會首選使用粵語,因此,我們根本不必過分擔心粵語文化會因學習普通話而消失。相反,中國作為全球其中一個貿易大國,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提升,未來發展的潛力是如斯巨大,倘我們的後代不去學好普通話,將來必定喪失眾多的發展機會,甚至因固步自封而被邊緣化,更莫論弘揚自身的粵語文化。

那麼,要如何才能學好普通話?相信各位讀者只要靜下心來思考,大家都會認同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聽、多說,亦即是投身學習外語的環境。為甚麼同樣是學習普通話,小兒和小女之間的成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問題在於一個是將普通話作為一門學科去看待,而另一個則是將普通話融入日常生活。從兩者間的實證,我開始逐漸改變自己對「普教中」的看法,也變得不再如以往般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