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放大鏡)古本遺珍 — 論陳子褒與平民教育 (四)  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 沈海洋 陳志亮

 民國廿七年,著名學者楊壽昌為《陳子褒先生教育遺議》一書作序,開首寫道:「易卦以山下出泉為蒙,有童蒙之象。(1)指孩童心智,蒙昧不清,須把握良機接受適當教育,是故蒙學為人生的重要起步。若說華夏的啟蒙教育,始於秦漢以前,當時只限王公貴冑的子孫才能接受嚴苛而優良的教育,並專設孺子室、鄉學和國學等機構來培育。漢代以後,私塾逐漸流行,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的啟蒙教材共有四十五篇之多,主要是教導識字的字書(2),而當中較為人熟識的,是秦人李斯所著的《蒼頡篇》,篇章首句:「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3)表明能享教育的,乃皇室和士大夫階層的政治繼承者,具明顯的階級性。及至唐宋,推行科舉,受教者不論階級門第,而《訓蒙三字經》成為當時啟蒙教材之一,也是宋代以來歷朝國子監擬定的啟蒙讀本,並常以紅色封面作辨別,故俗稱「紅皮三字經」(見附圖一);此書原典出於南宋,內容包含華夏文化、哲學、歷史、科學,以及忠孝節義等儒家倫理學說(4),符合穩固皇權統治的忠君愛國教育,是一部內文豐富的常識書籍。《訓蒙三字經》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尾篇:「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5)全書內文,每三字一句,兩句一押韻,除幼童吟誦起來,琅琅上口外,亦提倡學子寒窗苦讀,以換取功名利祿,這符合國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價值觀。「三字經」作為啟蒙課本,沿用八百年之久,為適應時代變遷,於民國初年,經鴻儒章太炎重新修訂,增補了元、明、清、民國歷史等內容(6),由此可見其國學地位之重。

 三字經這種易讀易記的模式,頗受各界歡迎之餘又常常被借鑑。1823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以「尚德者」之名,在印尼雅加達出版基督教傳教用的中文《三字經》(7),其後於1851年對通篇字句進行修訂,使內文更唯肖唯妙:「自太初,有上帝,造民物,創天地。無不知,無不在,無不能,真主宰。(8)此書出版,成為近代東西文化交流、碰撞與磨合的結晶,也是西方宗教融入中國本土文化的一種轉變和嘗試。另外,臺灣學者王石鵬於二十世紀初編著及出版了《臺灣三字經》:「爾小子,生於斯。地理誌,宜先知……夏秋至,雷發聲。地恆震,山嶽嗚……論氣候,南與北。二部間,成異域。」書中輯錄了臺灣人文和史地等方面的知識,務求讓臺灣學子在日治下能夠繼續傳承本土文化(9);此書若以台語朗讀,可起押韻和抑揚頓挫的效果。與此同時,清末革命黨人編著有廣東話版的《新三字經》,欲藉此宣揚推翻帝制的革命主張:「清之初,唔係善……殺漢人,血流杵……孫逸仙,想報仇。行革命,滅滿洲。(10)

 時移世易,清末國是維艱,人才匱乏,《訓蒙三字經》的教條顯然於教育救國無助,陳子褒幡然改革,編輯了《婦孺三字書》替代《訓蒙三字經》,並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以「書」代「經」。古人讀書,視四書五經為典章,切不可離經叛道;但陳子褒在三字書的序中寫道:「中國小學,猝教以深奧文字,讀四書則曰八股題目也,讀五經則曰八股材料也,凡無關于八股者,則曰童子習此心便雜矣,惟東西教育則不然,人生普通各學,如修身歷史算術等學,中國人所視為通人之學者,無不於第一年期即教之……(11)適逢當時科舉未廢,天下士人依然埋首伏案於四書五經,但陳子褒卻果斷先行廢止蒙學讀經,以確立新學,這表明其徹底改革舊學之立場。從他編著的《婦孺三字書》:「早起身,下牀去。先洒水,後掃地……洗完面,梳條辮。見先生,要叫聲……同館人,係書友。要和好,勿爭氣……自細時,學禮儀。汝讀書,宜知之。(12)可見陳子褒的行文用字,清新通俗,並認為訓蒙寓於修身。此外,課本中有關東洋和西洋的新鮮事物,均圖文並茂(見附圖二及三),使教材簡明有趣,加深孩童學習時的記憶;至於施教用語,明顯為地方白話文,實行我手寫我口。陳子褒改革的蒙學課本及教學方式,在科舉未廢時已廣受其他學墊採納,可見其不但有改革之志,也有立新之才。◇ (待續)   micrcr@gmail.com

 參考資料:

 1)冼玉清,區朗若,&陳德芸.(1952).陳子褒先生教育遺議.廣州西湖路文光館發行.

 2)陳俞志.(2007).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影響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5087/4/200904.pdf

 3)何雙全.(2013).《蒼頡篇》殘簡輯釋.文獻研究,3,56–74.

 http://www.ch5000.cn/wxyj/dzwd/shixiaoting20131593530.pdf

 4)張之傑.(2021).蒙書《三字經》、《幼學瓊林》之科教意涵.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15,13–19.

 http://www.ihns.cas.cn/kxcb/kpwz/201101/P020110105541273000126.pdf

 5)清‧國子監.(清末民初).訓蒙三字經.佛山近文堂書局.

 6)王磊.(2020).章太炎童蒙教育思想研究——以《重訂〈三字經〉》為中心.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1.

 7)司佳.(2010).麥都思《三字經》與新教早期在華及南洋地區的活動.《學術研究》,12,pp.112-119.

 8)喬洋敏.(2015).中文基督教《三字經》版本及流傳探析.中國基督教研究,4,pp.45-68.

 https://ccsfiles-1253145331.cos.ap-shanghai.myqcloud.com/JRCCfiles/no4.pdf

 9)王石鵬.(明治三十七年).臺灣三字經.臺灣日日新報社-株式會社.

 10)革命黨.(清末民初).新串革命之三字經幼學詩(新三字經).廣州咸家巷三元堂發行.

 11)1)

 12)陳子褒.(光緒廿六年).改良繪圖婦孺三字書五種(上卷).省城第七甫五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