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土地退化嚴重 保護性耕作成共識 郭佳

 「在疫情的陰影下,全球饑餓人數正在增加,2020年,近24億人無法獲得足够的食物,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增幅相當於之前五年的總和。」聯合國糧農組織保護性耕作專家約瑟夫(Josef Kienzle)7月23日在吉林長春說。

 由中國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黑土地保護利用論壇23日在長春舉行。來自世界多國的數十位農業專家和政府官員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黑土地保護利用深入交換意見。

 以高產著稱的黑土地,對於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多位與會專家證實,目前,黑土地分佈區(烏克蘭平原、密西西比平原、中國東北平原、潘帕斯草原)都無一例外地因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導致土壤流失、肥力下降、結構變差。

 約瑟夫介紹,為了遏制黑土地退化趨勢,聯合國糧農組織過去十年間,在全球18個國家實施了20多個保護性農業項目,這些項目展示出的經濟效益也讓當地農民樂於接受。

 「梨樹模式」是中國當前保護利用黑土地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介紹,相比傳統的精耕細作,「梨樹模式」推行的免耕農作制促進了東北黑土區可持續生產。目前,這種保護性耕作技術已在東北黑土區推廣逾5000萬畝。

 七成以上國土面積為黑土地的烏克蘭,近年也制定了黑土地保護政策。烏克蘭農業專家米克拉表示,其中期目標是穩定增加土壤有機質,遏制退化趨勢。目前,烏克蘭建設了700多個土壤監測點,密切關注土壤變化情況。

 歐盟也在探索新方法保護土壤,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總司專家馬塔說,在歐盟的「地平線歐洲」計劃中,改善土壤等可持續農業項目具有重要地位,歐盟還提出了「關愛土壤就是關愛生命」的口號。

 國際黑土聯盟專家佟玉欣說,由於保護性耕作誕生的歷史並不長,加之各國農業政策、機械化水平及學術成果不盡相同,導致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不足,這種現狀亟待改善。

 佟玉欣透露,目前,國際黑土聯盟已經組織了26個國家的82位專家編撰黑土地保護利用現狀的相關報告,這份報告將於明年正式發佈,並有望成為指導各國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指南。◇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