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擀麵,一碗麵一段情   圖文/王珉

 2019年夏天,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品嘗了煙台摔麵,正是《舌尖上的中國3》大名鼎鼎的煙台郭城摔麵。在山東煙台海陽市特警大隊長李曉軍兄弟帶領下,我不僅品嘗了許多果園時令水果,也瞻仰了許世友將軍在遼東紀念館,還品嘗了當地正宗摔麵。海陽郭城鎮駐地的一爿麵館吃麵,不曾想是我吃過的麵中,味道最美味的一碗。

 李曉軍先是點了魚皮、海蜇、魚肚等涼菜,嫂子和兩位兄弟陪著我們坐在類似日式榻榻米的房子裡,別提有多熱鬧。熱氣騰騰的麵盛放在一大大碗公黑瓷碗中,被店員端上桌。而後,兄弟幫我用筷子舀了一小碗,海陽摔麵突出「摔」字,用摔代替揉,更有韌性口感。恰到好處的力度,使麵既有筋有骨,又軟硬適中。些許的牛肉碎片和蔥花,麵條勁道,湯汁鮮美。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北方親戚家品嘗的手擀麵,寬湯中臥著碧綠生青的大菜和雪白的麵條,亮晶晶的動物油脂漂浮在麵湯上,深刻在記憶中。過去北方農村一般都自己做麵條,很少軋麵或買麵。初夏小麥收割後,親戚總是滿面笑容,拿到河灘淘洗晾曬。驕陽似火下,親戚每隔三個時辰就出去翻動小麥,直到夕陽餘暉灑滿農村,便用牙齒磕咬麥粒,檢驗是否乾爽。夜裡,親戚把曬乾的小麥倒入竹匾,篩選雜物。隔天,親戚再背著小麥去軋麵粉,機器轟鳴著將身邊人的臉和身都沾滿了粉塵,活像白毛女。傍晚時分,親戚顧不得抖掉身上的粉塵,從蛇皮袋中舀出幾大碗麵粉,再舀水倒進麵粉拌和,這時清新的麥香飄浮在空氣裡,讓人沉醉。

 親戚用抹布擦乾淨桌子,轉身去菜地收割大菜洗乾淨準備食材,熟練地把少許幹麵粉均勻地灑在桌子,取出盆中拌和的麵粉像海陽摔麵一樣反復搓揉,直到麵粉變成光華的麵團一樣細膩挺括。接著在麵團上灑一點麵粉,拿擀麵杖擀起來,不停地滾動,麵團變得薄而透明。隨後又在擀好的麵上薄薄灑一層麵粉,把它疊起來,用菜刀切成大小差不多的麵條攤開晾,而後在灶台燒水,把麵條倒入滾燙的水中,筷子攪拌,麵條翻滾著香氣就彌漫了整個屋子。

 海陽摔麵的口感和親戚家的麵條,有異曲同工之妙,吃起來清淡、爽口,拉、抻、摔起來也具有武林大俠之風。麵館位於路面小店,招牌是「文志摔麵館」。老闆是郭城摔麵的正宗傳人——于文志,因為麵條味道好,每天飯點食客都絡繹不絕。于老闆會把麵案搬在店面口,摔麵就像明廚亮灶,摔得啪啪響,吸引食客駐足拍照。在海陽做摔麵超過20年的老師傅並不多,年輕人不願學,老的幹不動,手藝麵臨失傳。但于文志能傳下來手藝的確不容易,真心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學習老手藝,代代傳承。

 據說,海陽摔麵始於清朝,作為膠東地方美食文化內涵豐富,這種摔的獨特製作工藝,屬於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工藝複雜費時費力,單價又上不去,很多麵館老闆都放棄做法,而用拉麵或者機器壓麵。文化需要傳承,老味道被人惦記。如今的餐飲越來越回歸老味道,全國各地的手擀麵吃起來細膩光滑,咬頭嚼頭,滋味獨特。特別是手擀麵的湯汁,大多用大骨和多種調料熬成湯味濃郁。更別提裡面的牛肉、蔥花、香菜,晶瑩剔透、香氣撲鼻、充滿暖意。吃到嘴裡,麵條細爽滑嫩,在無數個春夏秋冬,城市和農村的全家人圍著吃手工做的手擀麵,溫情滿滿。後來許多農村小麥沒有了,手擀麵也淡出生活,只留那些闔家吃麵的溫馨記憶如鄉愁,一碗麵一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