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三月一日電】(記者 唐小晴)近年來,隨著各項利好政策加速落地,中國中醫藥駛入「快車道」,「乘風出海」為全球抗疫提供「中國方案」,海外也掀起「中醫熱」。然而,這項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瑰寶發展持續高「熱」的同時,也一直在海內外遭遇爭議。
「這是許多中醫從業者難以言說的痛。」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醫院主任醫師張滌表示,中醫西醫分屬兩種不同醫學,卻要用西醫的「鞋子」來衡量中醫的「腳」,導致中醫一直備受質疑和爭議。
擅長治療小兒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的張滌堅持純中醫辨證論治,每天從全國各地來長沙找他診治的孩子不計其數,個人年門診量超六萬人次,每年開出的處方單纍積起來可裝滿幾麻袋。他是「媽媽圈」中口口相傳的「兒科聖手」,獲「湖南省白求恩獎」。
「張教授,您為甚麼這麼『火』?」記者問。「所謂的『火』,並不是我一個人『火』,是中醫在治療疑難病和預防疾病發生、發展有獨特優勢。特別是經歷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傳染病,大家對中醫藥認識更深、更信任。」在張滌看來,自己只是堅持用純中藥治療,讓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他也注意到,近年來,隨著療效和安全性逐步提升,中醫藥在海外日趨流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去年七月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已傳播至一百九十六個國家和地區。
中醫藥雖在海內外治療疑難雜症屢見奇效,「走出去」成效漸顯,但對其質疑之聲不絕于耳,甚至出現「牆內開花牆外香」現象。「一是對中醫了解不够,二是中醫辯證思維、診療方法和西醫是兩個不同體系。如按西醫體系來評價中醫,就不太正確。」張滌表示,長久以來,中醫要用西醫標準驗證,中藥有效性需按西藥方法來評價。中藥西管,以成份論英雄,逼退了不少「靈丹妙藥」;中醫西化,以分數論本事,難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間中醫。
「但通過一定時間了解中醫的思想、思維後,就會對中醫認知度、信任度有很大提高。」張滌告訴記者,一些到中國進修的留學生對中醫表現出濃厚興趣。通過了解中醫中藥知識、參觀傳統中醫器具展覽、體驗感受中醫傳統特色療法,有些留學生還由此改變了人生方向。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蔓延勢頭不減,國際抗疫形勢不容樂觀。在中國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醫藥,海外需求和關注度不斷增加,這給部份中醫藥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帶來契機。但受制於准入制度、文化差異等因素,中醫藥國際化難以一蹴而就,中醫藥「出海路」面臨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