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整本書閱讀怎麼考  思正

 筆者偶然在一內地報章看到一個版面,題目為《老師請聽題》,大意是世界讀書日來臨,中學生給老師出了一份「閱讀理解題」。其中有兩道發散題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可以和書中人物互換人生,您會選誰?」「如果您有一次魔法可以改變書中任一人物的經歷,您會向誰施法?」這兩道題都是採用「如果」開頭,向「您」問話,雖是情境假設,但是代入感強,看著挺有意思。

 私下,我和學生探討這兩道題,想問他們平時整本書閱讀考試時也出這類題目是否可行。孰料有學生說,這類題目適合拿來交流討論,若是放在考卷,容易答得天馬行空,不好給分。移情思考確實能夠激發讀者的共鳴感,但是出題的意圖卻值得深思。第一題似乎是為了考查讀者對人物性格的了解,第二題似乎是為了考查讀者對人物命運的反思。若是作為考題的話,答案自然不能只是回答人物,還應結合文本進行分析才行。無疑,答題起點都應從文本出發,然而指向哪裡,題幹沒有明示。這也難怪學生認為題目過於多元開放,反而不好答題,不易得分。那麼,「整本書閱讀應該怎麼考?」這個問題又再次闖入我的腦海。

 還記得三年前,科組開始趕上整本書閱讀的浪潮,並且在考試中設置了名著閱讀題目。其實,「名著閱讀」的定位還不準確,畢竟不是所有名著都是學生愛讀,推薦書目也有流行讀物。那時,我們推動高一學生讀巴金的《家》,原是為了配合教材篇目《小狗包弟》進行拓展閱讀,誰知當年教材改版,這篇散文被拿掉了。但是書目既然已定,我們還是堅持下去。也許是因為小說所寫的時代離學生太遠,最終能堅持讀完的同學為數不多。等到考試,我圍繞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等角度進行設題,並且提供答案進行共享。同事就提議刪掉答案,以免學生死記硬背。事實證明,這說法是對的。那些考試題目都是封閉式的考法,雖然重在考查鑒賞評價,但是很難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就算不讀原著,也能臨時對考試內容進行搜索、記誦,應付了之。無疑,應試化、功利化的閱讀方法是不可取的。

 之後,我將備課組長出過的題目進行整理,並且按考查的內容分為五類:

 1.基本內容——能夠把握故事情節、基本概念等;

 2.人物形象——能夠理解主要人物的個性特征等;

 3.思想內涵——能夠把握作品主題,並形成個人看法;

 4.藝術手法——能夠賞析作品的藝術特色、寫作技巧等;

 5.價值意義——能夠聯繫自身,暢談個人啟發。

 考題都是採用主觀題的形式,大抵立足於學生的閱讀體驗,不過少有涉及典型任務、情境探究等題型設計。畢竟,這對老師來說,出題難度太大。相形之下,內地有教研室,試題命製能夠與時俱進,譬如近期上海初三考題,「有人總結,一名稱職的『團長』需要有責任心、執行力和耐挫力,你認為《西遊記》的師徒四人,哪個人物更適合做『團長』,為甚麼?」該題的背景是疫情防控,緊跟時事,任務情境打通了閱讀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堡壘,促使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相比文學類(小說、散文等)閱讀,學術著作的考查更有難度。之前,我曾和同事探討關於朱光潛《談美》的閱讀策略。我認為學生先要讀懂書中寫了甚麼,然後達到學以致用。譬如,可以考慮讓學生用作者的美學觀點闡釋所讀的詩文,或是解釋生活中類似的美學現象。又如學生讀了《鄉土中國》,若能用作者的眼光來看澳門人情、社團結構等現象,那就更好。總而言之,就是希望學生內化概念,進而將其遷移運用。如果只是考查學生對「鄉土本色」「差序格局」等名詞術語的理解,閱讀興趣很快地就會被消磨掉。誠然,核心概念十分重要,但是命題應該盡量避免死記硬背。在這方面,內地考題做了很多嘗試,譬如提供關聯材料,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設置典型任務,以此來考查學生的閱讀素養。譬如讓學生用《鄉土中國》的核心概念來理解《紅樓夢》等小說中的情節、場景,或是解讀、剖析生活現象,變輸入為輸出,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建構力、分析力。至於試題體現的層級能力是記憶、理解、分析、思辨……,題目之間是否形成坡度,這就只能交給出題專家。

 來自內地的劉老師曾對本校初三學生做過整本書閱讀調查,其中關於「閱讀原因」一項,按照比例,「應對考試」放在首位,「個人興趣」位居其次,而「參加社會活動」「為未來工作準備」所佔比例較少。從中可見,很多同學閱讀整本書是被考試推著往前走,那麼,這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誠然,閱讀任務如果處處指向寫作,或與考試掛鉤,這容易敗壞學生的閱讀興味。但是如果不考,結局又會如何?學生私下回答,既然不考,那就更不會讀。畢竟平日課業多、活動多,還要顧及休息、玩樂,能夠真正潛下心來讀書的已然不可多得。故此,我還是傾向於測評,關鍵在於命題是否出得有含金量,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是否能夠讓學生從讀一本書走向讀一類書?

 此外,老師恐怕也得「被迫成長」,至少在平時推動學生讀整本書前,自己也要下水先讀,對測評試題的命製有所思考。不然的話,臨到改卷,見到學生答案豐富多彩,自己不免心虛,於是「拱手相讓」,把題目推給看過書的同事改。我想,這些老師在面對那份報章的那些「閱讀理解題」時,恐怕也會汗顏長歎,「斯文斯文,肚裡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