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機遇面前,希望面前,好好的鍛煉,歲月留身邊,開展不忘信念。」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主題曲《前》,在短短三分多鐘呈現香江起步、發展、低谷、前進……為特區作生日歌的陳少琪、張家誠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提及香港樂壇二十五年來的變化。
粵語歌向來是先編曲再作詞,張家誠應陳少琪的邀請接下主題曲任務,當時適逢他離別香港到北京一年多,創作靈感激湧。一個下午,張家誠看著咖啡廳窗外的藍天白雲,想起在京港兩地的生活,「藍天下的擁抱」這個靈感迸發,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完成了初稿。「溫暖、正能量是這個旋律主要想傳達的內容。」
香港回歸十周年,陳少琪作詞的《始終有你》,表達對港人建設香港的感謝;時隔十五年,過去三年香港經歷「黑暴」、疫情難關。
香港在變。陳少琪在歌詞中也寫下了新的心聲,「香港現在需要的不是鬥爭力,是競爭力。『前』一個有力度的單字,代表著香港現在需要出發往前走。」
港樂在變。陳少琪曾為張國榮作詞《風再起時》、為梅艶芳作《夕陽之歌》、為張學友作《這個冬天不太冷》,八十、九十年代港樂在全亞洲風靡,聽不懂廣東話的,在KTV都會點兩首粵語歌來唱。但香港近年最火的歌手Mirror,在內地幾乎無人知曉。
「當年香港人口僅四百多萬,卻帶動整個亞洲的樂壇,原因是內地、日韓歌壇還未發展起來。」陳少琪形容,那個年代的東北人唱粵語歌是一種潮流,就像香港人唱英文歌,現在七百五十萬人的香港影響幾千萬人的大灣區,在比例上說反而是回到合理水平。
除了內地市場的發展,陳少琪認為聚光燈效應是「港樂似乎在暗淡」的原因,「聚光燈效應令港樂像在『黑暗』中表演,沒有鼓掌,沒有反饋,沒有收入,沒有進步,一直這樣惡性循環,加上飽和度效應,讓聽衆審美疲勞,很多歌曲都能找到過去的影子。」
儘管在內地待了短短兩年,張家誠感受卻很深。他用「點」形容香港本土的音樂市場,用「面」形容內地的音樂市場,比如在內地,南方與北方,東邊與西邊的音樂風格、特點都完全不一樣。
香港回歸已經歷經四分之一個世紀,從音樂發展看來,兩地的交流似乎是「北上」的單向路。一九九四年內地樂團魔岩三傑在紅館的演出讓世界看到中國有搖滾,而多年過去,紅館舞台上內地歌手的身影越來越少,本地年輕一代也越來越少關注內地樂壇。
「香港很多新生代歌手都是九五後,甚至九七年出生,連國語也講不好,內地文化也不了解,這是很大的問題,拿個回鄉證十分鐘就過深圳了,為甚麼不親自去看看呢?」陳少琪鼓勵樂壇新生代到內地發展,但強調首先要了解內地的文化,尊重內地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