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風情)亞洲最大濕地這樣守護「地球之腎」   陳聰 王建

五月三十一日上午十一時,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觀鶴臺前,一位飼養員向人們揮動一面紅色小旗。不一會兒,一群頭頂紅冠的丹頂鶴便飛了出來,展翅在空中飛舞鳴叫。歸來後,四位飼養員各提一桶小魚,將小魚拋向空中。丹頂鶴朝食物奔來,尖嘴啣食,享受著「獎勵」。

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蘆葦沼澤為主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亦稱扎龍濕地。

在中國首部濕地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六月一日施行之際,筆者走進濕地面積亞洲最大、世界第四的扎龍濕地,感受著丹頂鶴在這裡的詩意棲居。

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在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

由於歷史原因,扎龍濕地核心區內生活著數千名以割葦草、打魚、種田為生的村民。在老一輩人的記憶裡,扎龍濕地水草豐美、蘆葦盪漾、百鳥低飛、流水潺潺。

然而隨著濕地內居住的人員增多,葦塘逐漸乾涸,濕地因缺水受到威脅。為防止濕地退化,扎龍濕地自二零零九年起建立濕地長效補水機制,年籌措專項資金四百萬元,有計劃實施人工補水。

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郭玉航說,目前,保護區從附近的河流引水至扎龍濕地,累計補水量已超過三十億立方米,保證了扎龍濕地水量充盈,為丹頂鶴等珍稀水禽營造適宜棲息地。

蘆葦,是丹頂鶴的巢區,也是牠們為了躲避人類干擾最好的隱身之處。以前村裡人割葦子,就像「剃光頭」,丹頂鶴想找個築巢的地方都不容易,這對牠們的棲息造成很大影響。

二零一七年年底,扎龍濕地開始採取蘆葦徵租的方式,持續實施濕地修復預留葦帶項目,給農民相應的補償保留蘆葦資源。

目前,有關方面在扎龍濕地累計投入生態修復補償資金近七百萬元,保留蘆葦帶一萬六千畝。與此同時,扎龍濕地還實施了核心區居民搬遷工程,共五百零二戶、一千四百九十八人完成搬遷任務,「人鳥爭地」問題得到緩解。

如今,扎龍濕地已形成中國專門以鶴類等大型珍稀水禽為主的自然保護地,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野生丹頂鶴繁殖棲息地和人工孵化丹頂鶴基地,被稱為中國的「丹頂鶴故鄉」。

人稱「鶴爸爸」的徐惠,在「鶴鄉」已做了十六年的飼養員,主要負責餵食和監測放歸野外的丹頂鶴,是「鶴鄉」生態環境建設的見證者。

「丹頂鶴就像我的孩子,每天看不到牠們我就難受。」徐惠說,閒暇之餘,他用鏡頭記錄下丹頂鶴的點點滴滴。從人工繁育到野化放歸,徐惠和其他工作人員正在努力推動世界丹頂鶴野生種群的壯大和物種保護。

一九七九年扎龍自然保護區建立之初,工作人員就用土法火炕孵化鴨雛鵝雛的技術,在家裡的炕上孵化小鶴。近年來,將籠養丹頂鶴進一步野化後補充到野生丹頂鶴種群中,成為當地新的探索。

經過四十多年的實踐,扎龍濕地逐漸摸索採用「放飛逃逸」和「半散養」方式開展丹頂鶴野化工作。目前,扎龍濕地已成功監測野化丹頂鶴遷徙數據二十條,年野化數量十餘隻,累計有三百五十餘隻散養鶴後代補充到野生丹頂鶴種群中。

「扎龍野生丹頂鶴種群近三百隻,累計人工繁育丹頂鶴一千餘隻。」郭玉航說,到了秋季,丹頂鶴從扎龍遷徙到黃河入海口、江蘇鹽城等地越冬。

扎龍的濕地保護實踐,是黑龍江不斷加強濕地保護的縮影。黑龍江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強化濕地保護,二零零三年出臺《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系國內首部濕地保護的地方法規。

目前黑龍江省共有國際重要濕地十處,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從「人鳥爭地」到「人鳥相互成就」,再到野生鳥類種群不斷壯大,黑龍江濕地生態保護的實踐,增強了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期待。

用徐惠的話說,就是「人鶴關係比過去更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