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兩部俄羅斯鋼琴協奏曲 樂飛

 俄羅斯作曲家向來是協奏曲的積極創作者,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便是當中的代表人物,上期說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他亦為鋼琴及大提琴寫下不少協奏曲形式作品,這些音樂演出機會雖較少,卻不容錯過。先介紹一張精彩唱片,此片收錄了格拉祖諾夫的《F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及為小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的瑪祖卡-奧伯雷克(Mazurka-Oberek),還有李亞普諾夫(Sergei Lyapunov 1859-1924)的《E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本文聚焦於兩部誕生於同年代的鋼琴協奏曲。

 格拉祖諾夫的作品延續了俄羅斯音樂的古典傳統,他將柴可夫斯基和鮑羅廷的創作元素融合,以明晰熟練的手法在固有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音樂語言。他的作品追求形式與情感的平衡,雖然談不上甚麼突破,但旋律豐富,氣度恢宏,不乏史詩般的壯麗場面。《F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一九一一年,實際上,根據作曲家留下的草稿顯示,他在一八八九至一八九零年已開始構思這部作品。全曲分兩樂章,驟耳聽來,首樂章似帶有拉克曼尼諾夫同類作品的影子,這些特徵在旋律音形及結構織體中都頗明顯;樂章的主題與副題樂句很具表現力,流露出或興奮熱烈、或沉思遐想式的情緒。次樂章以變奏曲形式展示完全不同的音樂神韻,似乎是不同思緒組合而成的音樂草圖,除由鋼琴陳述的主題外,作者為串連的每段變奏加上標題;在優雅的「間奏曲」之後是一段悠長的浪漫獨白——Quasi una Fantasia「像一首幻想曲」,這應是第二樂章的中心;最後,「瑪祖卡和諧謔曲」帶來節日遊行氣氛,把兩樂章出現過的主題結合在一起,這也是典型的格拉祖諾夫式的終曲。

 在這專輯中,格拉祖諾夫協奏曲的主奏者是俄羅斯鋼琴家Alexei Nasedkin (1942-2014),納塞德金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涅高滋(Heinrich Neuhaus),曾在柴可夫斯基大賽及多個國際鋼琴比賽中得獎。

 專輯另一部作品為李亞普諾夫的《E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此曲之優美動人,比起格拉祖諾夫的作品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卻不知為何被長期忽略。李亞普諾夫一八八三年以高材生資格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身兼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多職,從一九一零年起擔任聖彼德堡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他特別擅長鋼琴音樂,兩部鋼琴協奏曲及十二首超技練習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與格拉祖諾夫一樣,李亞普諾夫亦因政治理由而流亡法國,他一九二三年離開祖國,次年病逝於巴黎。

 《E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雖然是單樂章作品,但包含幾個可明顯區分的樂段。如撫慰般的弦樂帶出首樂段的第一主題,鋼琴在木管和弦樂烘托下,把這旋律溫柔地發展,繼而迸發出熱情激昂的第二主題,接著又催生出帶點抑鬱思緒的第三主題;往後,所有旋律輪番再現並自然相扣,鋼琴始終以揮灑自如的手法,或把某主題酣暢淋漓地舒展,或以過門方式緊密銜接各樂段,如瀑布飛瀉的音流互相交織,醞釀出如夢似詩的浪漫氛圍,最後在鋼琴與全體管弦樂齊奏下,帶來一個凱歌式的結尾,相當引人入勝。

 李亞普諾夫這部作品完成於一九零九年,三年後由作者主奏首演於聖彼德堡,曲中輝煌的鋼琴聲部結合適切的管弦樂配置,帶來夢幻般的色彩及鮮明的情緒感染力,立刻吸引著聽眾,可惜首演的成功並未為它帶來應有的影響力,此曲演出機會一直不多,唱片至今仍聊聊可數,這個由Alexander Bakhchiev(1930-2007)主奏的錄音是我最喜愛的版本。俄羅斯鋼琴家巴赫切耶夫自一九九零年開始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鋼琴,直至去世,他的唱片不少,當中很多是與妻子Elena Sorokina四手聯彈的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