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節氣,種好菜園  圖文/汪秀紅

 最近,我發現新聞報道謂城市有些居民多年侵佔社區綠化佔地種菜。其實一些像我一樣的中老年群體,喜歡養花種菜是在求關注刷存在感。所謂老小孩,老人思維和小孩一樣,中老年群體大都晚年孤獨不再居鄉下,希望有一小塊菜園,看著四季在身邊翻出花樣,那時鄉村的美好嚮往。昔時量晴校雨的日子顯得格外親切,兒時被母親帶到鄉村的光景似乎堆在我的眼前。

 鄉村大部分人家屋後有菜園,菜園分節氣,四時各不同,登台唱戲的角色也不一樣。入秋種入秋的菜,入冬有入冬的講究,春夏之交又有變化,約定俗成,不合時序,就是瞎忙白忙,就像農家宅前屋後的小菜園是用老竹圍起來的。

 家人喜歡說「處暑蕎麥白露菜」,意思是節氣到白露可種早白菜了。種菜講學問,跟流水一樣銜接。春天一到,白菜類的蔬菜都搶著開花結實,不要多久就會退出舞臺,接踵而來的是夏天的角色。「清明前後垵瓜點豆」,瓜有黃瓜、絲瓜、菜瓜、南瓜、瓠瓜、葫蘆,豆有黃豆、綠豆、豇豆、四季豆、紅豆,只是有些沒有進菜譜,湊熱鬧罷了。辣椒、茄子、豇豆、莧菜在稱得上「四大金剛」,夏季飯桌常吃,菜籃都有。母親種菜有心得,我跟在她身後,對這些菜都認識,知曉脾性,即便離開鄉下久也沒有遺忘。

 清明前後天氣好,周末翻地,撒些複合肥做基肥,做畦拾掇菜園種應時蔬菜。辣椒、茄子去菜場買秧栽插,不要多,四五株茄子、十來株辣椒,帶土移栽加地膜覆蓋,省事長得快。沿畦邊種黃瓜,等長蔓子,插上竹扡、拉上繩索,讓它們自由發揮,待小黃花開,一根根小黃瓜條從綠葉間探出頭,種瓜種豆種菜種稻種麥,都有稼穡種植與收割的歡喜。生菜、莧菜、空心菜,紅薯豇豆一起合理利用空間。儘管菜園不大,也要多樣化,太單一不好,像抒情文章看多要換口味。老是一個模樣一種口味少了趣味種菜也是。

 種落地會生根,落地生根是生命起始,氣象和人一樣落地生根。時間是魔法師,隔幾天看有驚喜。生菜、莧菜冒嫩芽,空心菜頂破土皮露嫩黃腦袋,只有埋在土裡的紅薯還在黑暗中積蓄力量。再過些日子,青蔥時光展開。辣椒、茄子分叉一粒粒花蕾,生菜、莧菜、空心菜也有點模樣,立夏施展法力見風就長。儘管按捺不住內心急切,但不能急,生長是一個過程,急不來,只能順其自然,弄不好適得其反。種莊稼、種菜是這樣,做事做人也是一樣。蒔弄菜園總會想起初中課文名家名篇《菜園小記》。「菜種得好,嫩綠莖葉,肥碩塊根,多漿果實,卻可食用。」再讀,有草木氣息轟然綻放。吳伯簫先生作《菜園小記》,是對當年延安藍家坪開荒種菜的深情回憶,至今值得我們珍重。

 很多人離鄉村、離土地,對土地變得疏遠,甚至住高樓遮遮掩掩,不願承認曾經也是鄉下人,我倒不會,我覺得腳底有泥土厚實踏實。艾青寫《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朋友笑我有農村情結,我說恪守農人情懷,心有四季春秋,怎沒情懷。我感受節氣種好菜園,菜園有四季,城裡也有四時變化,融匯成生活日常,我向田野大地致敬,向仁慈的母親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