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本地天文科普活動的新構想

 筆者是一名本地天文科普活動的推廣員,是隸屬澳門天文學會,筆者亦經常參與及組織各類的天文科普活動,例如:親子觀星活動、天文興趣小組、路邊天文望遠鏡展示活動、天文講座等,亦是一名音樂愛好者,間或會攜帶樂器外出表演。  

 近年筆者有幸參與由澳門科學館舉辦的點亮星辰系列活動之中秋賞月夜,並擔任活動中的表演嘉賓。隨著本地疫情得以控制,今年澳門科學館可以在按照防疫指引下如常舉辧戶外節慶活動。

 今年中秋節在沒有煙花匯演的背景下,如何吸引本地市民外出賞月呢?當晚的活動除了有望遠鏡賞月區、遊戲攤位外,還邀請到本地音樂人一同為活動加添色彩,表演者分別是潘子文BRUCE,以及李君慧TRISHA亦即是筆者,一同為賞月夜獻藝。而當晚亦成功吸引到許多市民參與活動,大眾都享受其中。

 當經歷過近年的疫情及疫後時期,筆者不禁要思考,是時候要配合環境的改變來構思天文活動的新方向。由於本澳土地資源有限,可以舉辦大型觀星活動的地方是更有限,所以科學館外的海堤是一個不錯的戶外觀星或舉辦活動的場地。

 隨著各地區在抗疫成功後,許多大型活動都更崇尚於戶外或郊外舉辦,例如是戶外野餐、觀星及戶外音樂會等,以此吸引更多群眾外出參與活動,從中舒展身心,減輕生活或工作的壓力 。

 以上種種情況,都令筆者有感而發,單一的觀星活動已經太合時宜,應該是結合不同元素於觀星活動中,亦可與本地酒店、各社團單位、網上平台合作,將天文科普活動融合到各單位中,甚至於網上進行活動推廣。

 例如,舉辦「流星雨觀賞野餐會」、「月全食直播分享會」、「農場星空音樂派對」等多元模式的科普活動,透過有趣的活動形式啟發大眾對星空探索的好奇心,從而向參加者滲透天文知識,亦可以促使文創人士與天文單位合作,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除了是吸引本地居民參與活動,亦可以與網上旅遊平台合作,組織國內旅行團到澳門參與觀星活動,這亦可以帶動本地的旅遊產業。

 當然以上的構思,筆者要與合作單位有良好的溝通與計劃,才可以一一實行新構想,但作為本澳資歷最深的民間天文團體,我們是需要有實際的遠景才能在疫後繼續前進。故此,筆者寫下自己感受的同時也是在借文章宣傳本會的初部未來發展方向,期望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士一同合作。◇(天文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