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秘中國人的兔情緣

 【中新社合肥一月二十一日電】(中新社記者張強)「安徽淩家灘遺址出土的『兔形玉梳背』上,兔子形象被運用在梳子和冠飾上,這說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兔子不僅走進了中國先民的生活中,更是被他們所喜愛。」安徽博物院策劃交流部副主任孟倩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隨著中國農曆兔年臨近,安徽博物院漸成旅遊打卡地,遊客、市民熱衷在館藏文物和展覽中「覓」兔。其中,「兔形玉梳背」備受關注。

 淩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含山縣,是一處距今五千八百年至五千三百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被稱為「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淩家灘文化亦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兔形玉梳背」呈灰白色,表面琢磨光滑,上部雕琢為兔形。

 「按照中國民俗文化十二生肖,我就是屬兔的。能近距離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過年氛圍非常開心。」在安徽博物院舉行的淩家灘文化展現場,還吸引了來自阿塞拜疆的安徽大學留學生王梓的關注。

 今年是王梓在中國過的第三個春節。看到淩家灘出土玉兔,他非常激動:「簡單的幾筆雕刻就把兔子可愛靈動的形象表現出來了,這還是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其實,兔文化貫穿於整個中華文明進程中,歷朝歷代的中國民眾對兔子都情有獨鍾,這從出土文物中可見一斑。」安徽博物院策劃交流部主任、長三角區域文物專家庫成員卞堅說,安徽博物院的館藏文物裡,與兔相關的各個年代的文物達幾十件套,以兔為主體、題材的藏品,包括繪畫作品、銅鏡、擺件、鑲件、古籍善本等。

 卞堅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兔具吐春開物、豐衣足食、長壽等吉祥意蘊,十二生肖中「卯開天門,兔迎萬物」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吉祥寓意。「中國的十二生肖相傳為黃帝所立,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十二生肖的形成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動物崇拜意識,體現了中國人與動物的親善關係。」

 兔兒爺、兔頭帽、兔子燈、「鷹踏兔」,剪紙圖案「蛇盤兔」……卞堅說,兔子形象還大量出現在中國神話故事和民間藝術創作中。如今,中國民眾還將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年俗文化的象徵。

 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南部的楊小屋古生物化石點,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動物──安徽模鼠兔的化石發現地。今年春晚吉祥物「兔圓圓」標誌性的四顆門齒,就取自於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態復原形象的典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