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中外記者會上「首秀」,博得「在地」讚譽,想想,多由於長期在地方工作,加深他對地方施政的了解,在中央層面看大政策落到地方執行時,會直指民之所需來貼地氣施策。
由是想到,政治這碼事,原本就是從升斗市民柴米油鹽生活日常,引伸起來一套管治、施政藝術。昔日中國百姓稱官員為「父母官」,也就有照顧平民生活的意涵,聯繫地方中央,構建起來國之大政,也「下沉」到地方基層中去,沒有今天般給人看似「高深」的「學問」。
先賢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更道盡了今天我們視作崖岸甚高的「政治」本質,無非基於日常平淡生活作息,與管治權力的「共存」。
那麼,當政治「貼地氣」,官員「在地」施政,只是回歸政治原本,服務於人群而已。固然,當社會演進,尤以我國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業社會,必然產生各種衝突、矛盾和平衝、適應性問題,才會有現今大家意識到的「現代化」。為此,將十四億人口農業社會加入到工商業社會運行的「國際化」大環境,出現的各種適應性,追求「現代化」形成的利益矛盾衝突,可想而知。
幸好,國家經歷四十五年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所取得的成就,讓國人和世人看到,昔日一個農業大國,一個工業技術落後於西方的人口大國,今天,找到了政治發展、貼地氣照顧民生的發展道路。甚至,我們國家領導人依然強調農業、農民、農村的重要性,重視糧食安全,時刻警醒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接合到平民生活日常,是接地氣的政治原本。
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今天人們感受到的生活,享受到的溫飽,回頭看,才三十多年時間。政治,是「高深」還是「在地」,堪供國人思考,我們要走一條怎麼樣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