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秦國強買強賣,派使者遞來國書,用十五座空口白話的城邑換取趙國的無價珍寶和氏璧,是個明白人都知道事不可為,一來以璧換城必不能得,二來代表趙國出使秦國,分分鐘被彊秦虎噬。趙國國難當前,藺相如得繆賢舉薦:「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以其機智果敢,與彊秦交涉而不落下風,甚至能使彊秦上下啞口無言,最後站在「禮」和「義」的制高點駁斥秦國君臣,全身而退,既罷歸趙,拜為上大夫。
藺相如由宦者令繆賢舍人,一躍成為趙國使者,終至上大夫,旁人或認為相如魚躍龍門,一朝得志,但當中風險猶如火中取栗,一不小心便墜入萬丈深淵,粵語俗諺有云:無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藺相如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其人機智聰敏,巧計從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最後完璧歸趙,對人情世故熟達於心;二是其人勇敢果決,敢以身飼虎,用性命博弈,有處死而生的大無畏勇氣;三是相如對自己有清晰認知,明白自己的能力,不會自視過高,亦不會妄自菲薄,在教育學理論當中,藺相如就是一個自我效能感很高的人。
而在「將相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中,藺相如展現出他寬厚的品德,面對廉頗處處刁難,相如養氣功夫甚高,不為所動。當氣氛和輿論差不多了,藺相如才親身下場(畢竟在澠池之會後已經拜為上卿,不必像以往一樣以身犯險)與廉頗冰釋前嫌,共衛趙國,抵禦彊秦,最終促成刎頸之交的千古佳話。
讀書,不能只讀文本的文字,要自己有根有據地詮釋文本的空白,按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理論,文本寫成後就與作者再無關係,詮釋權歸於讀者。文本的多樣性就在於這些無限的詮釋空間上。
藺相如有智有勇有仁,正如《孟子》所言:「仁者無敵。」以及《論語》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即使是當下這個紛亂的時代,仍然需要仁智勇俱全的君子,仁德當然是最重要的品格,而君子亦需要有大智慧,比小人更有智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謂之不惑。孔孟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