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榜)《傳奇》欣賞和寫作(四)  林老師

 《山海經》還記載有「夸父追日」的一個神話。《山海經‧海外北經》曰︰「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白話解釋為: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們身強力壯,氣概非凡而且心地善良、與世無爭。但有一年太陽十分炎熱熾烈,烤死莊稼,曬焦樹木,乾枯河流。於是夸父便想去捉住太陽,好讓它聽人的指揮。夸父從太陽升起時就開始了追逐之旅。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他離得太陽越近信心就越強,但是隨之也越來越渴。但他沒有退縮,終於於九天九夜之後追上了太陽。由於太陽過於熾熱,夸父不得不去大澤飲水解渴,然而在途中,夸父仍然是被渴死了。夸父臨死時,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鬱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不管「大戰蚩尤」或「夸父追日」的故事似乎沒有真正史書典籍的記載,但打小我們從歷史書本或課外讀物中,早耳孰能詳,雖說它們是上古史,但大家似倒深信不疑,前者可算是「真的神話」,而後者可為「說明神話」一例。

 首先,它說明夸父能夠想到去追逐太陽就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沒有因為平靜安逸的生活就滿足於現狀,也沒有因為太陽灼熱地烘烤著大地就被嚇到退縮。夸父追日並非出自他的一己私欲,他開始逐日,到後面被渴死、扔出權杖化為鄧林,都體現了他全程都在為人民的幸福和安康著想,他就是一個時時刻刻想著人民,為人民冒風險的人。這神話也說明夸父族人嚮往光明,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於光明的嚮往的心態,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接受更多的光明。這是古代農業社會樸素的嚮往光明、需要陽光的情感。

 夸父也是一位勇於探索的先驅和開拓者,他追逐烈日,不斷探索。如果面對一個個困難與難題都害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敢去追求,去嘗試,去探索,遇到困難就望而生畏,知難而退,那麼今天的我們可能還依然在過著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夸父追日」的中國神話,寄託了中華民族追求幸福、不畏艱難困苦、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流傳千古而發揚光大。夸父在九天九夜的逐日途中從來沒有因為困難而放棄,也從來沒有因為一時的口渴就放棄逐日。憑藉他堅韌的意志,才在死後留下了神奇的遺跡。

 「夸父追日」的故事向人們展現了夸父為了族人的幸福而勇於犧牲的精神,充分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勇敢地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事實。這個世界正是有了夸父和無數個與夸父一樣勤勞、勇敢、堅定不移、不怕犧牲的人們,前仆後繼和奮勇向前,才有了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與科技的發展。雖然後後世有成語作出貶義的含義比諭夸父不自量力,但瑕不掩瑜,夸父追日可以看作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和真理的尋求,或者說,是與大自然競勝,征服大自然的那種雄心壯志。但是另一方面,也確實體現了如「愚公移山」的不一般力量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