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部影集的「職人劇」味道特別重。
職人劇除了賦予角色一個職業,增加戲劇元素外,客觀來看就是讓觀眾看到一些自己日常生活很少接觸的工作類型,透過戲劇知道他們日常的處境。因加深了各行各業的了解,對其他職業的日常特別是當中的難處更為體諒。
不一定所有人都會有律師朋友,即使有朋友是在司法界工作,第一個印象會是啊─你是律師(檢察官、法官/書記),你賺很多錢。我看完這部「八尺門」,印象又是甚麼呢?台灣的律師不會太窮,窮人出身也可以成為律師,當然有權有勢有人脈有後臺的後進,就是那個去短期工作的連晉平,將來的前途自然有人關照。而公辦辯護人佟寶駒退休後,也以律師身分自己開業,看來不算太窮。存在階級,看來都是必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評論都一致說,這部劇集,終於「說人話」了。 台灣影集有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臺詞一股像書面語的文藝腔。其實,如果我看翻譯的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非中文的電影,我也聽不出他們用字詞的精準度。村上春樹的作品中譯者長期是賴明珠,讀者也時有人說:我究竟在看村上春樹還是看賴明珠?故此,我認為在翻譯作品中,讀者是看到當中大部分應該看到的内容,只是因需翻譯,或多或少失了語言的原味/精煉而已。而作為廣東人,我很習慣我的語言環境(港澳的粵語),甚至連書寫也有腔調,這毋庸置疑。這種語感和腔調影響之大,大到我看戰前東北作家著名的作家諸如蕭紅的作品,其實都不太適應。是我水平不夠?還是不習慣她的用語?這種種疑問我至今還在糾結。
故此,對於台灣的電影或劇集存在文藝腔調,我會保持一種存疑的距離,而不是反感和嫌棄,可能是語言習慣或特色也說不定。畢竟文學作品或戲劇,都也看了這麼多年了。然而, 在《八尺門的辯護人》上,連台灣的觀眾也稱讚,甚至認為「沒有文藝腔」。看來能「文藝腔」減少甚至有所改進,是一件值得努力的好事。相對於編導怎麼寫,演員怎麼諗,演員說話的自然, 更像「講人話」的表演,是經過編導和演員等各方共同努力的。這種不易察覺的「自然」, 也值得肯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