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生態危機的道教啟示 審視、警醒人與自然「共享命運」

 【中新社鎮江九月二十四日電】(記者楊程晨)氣候變化、生態危機是全球共同關注的嚴峻挑戰,相關議題一度成為一些國家爭奪全球治理話語權與議程制定權,甚或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綠色遏制」的場域。

 《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傳統思想向來強調天與地、人與自然的關係。從道教思想的視角出發,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看待日益嚴重的氣候、生態挑戰?這些思想對全球性議題提供了哪些參考和啟示?

 正在江蘇茅山舉行的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上,宗教史學者、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研究人員陶金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道教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蘊含的深刻生態觀、文明觀為當今全人類面臨的戰爭衝突、疾病流行、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難題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考方向。

 他分析,這一整套思想體系乃是基於「道」與「氣」的宇宙論思想。自然與人類共享「道」「氣」,這是《列子》所說的「天地萬物與我並生」,《太平經》也提到「故道德連之,使同命」。「同命」不僅意味共享血脈,更意味共享命運。在這樣的認識下,道教提出了「齊同慈愛,異骨成親」。人類與萬物是同一身體的不同有機組成部份。這便是一個包含了人類,但不限於人類的命運共同體。換言之,保護自然,也是保護我們自己。認識到「一體」的思想,將加深我們對於自然的理解與感情,由此成為當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與情感基礎。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吉宏忠認為,道教思想的精髓在於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中華文明經歷過許多極端氣候的挑戰,他說,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曾描繪過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圖景,其變化甚至可能影響到古代王朝的更替。即便如此,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觀也未曾做過大的調整,而是一貫地強調平衡、協調和共生的理念,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事實上,恰是極端氣候帶來的災難才讓我們的祖先不斷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更加尊重自然、崇敬自然,並因此生發出以自然為中心的生態倫理思想以及相應的自然觀。」他說。

 遠程參加論壇的世界宗教與生態投資聯盟(FaithInvest)主席、英國漢學家彭馬田(MartinPalmer)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道德經》的名言闡明了道教思想及道家哲學的核心,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並指導中國文化如何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這一思想提出努力保持外部世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平衡。」他回憶,二00八年,時任中國道協會長任法融老先生曾用「陰陽平衡」的道家智慧,向各方嘉賓闡述對氣候變化危險性的深刻認識。

 一九九五年,中國道協代表團先後出席在日本、英國舉行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並代表中國道教發表了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彭馬田說,對於許多西方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如此深邃的、另外一種認識自然的方式。尤其對於那些相信以鬥爭、權力改變世界的人而言,道教對事物的認知是截然不同的。

 彭馬田表示,道教有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它通過不同物種的繁盛數量來判斷人類社會的富裕程度。這種觀點鼓勵大眾共同愛護自然,這一思想是道教對自然保護的特殊貢獻。道教哲學認為人類的作用是維護真正的平衡,同時也對試圖統治世界而非服務世界提出有力警告。

 陶金還說,在極端氣候日益頻發的今天,道教思想尤其是以「洞天福地」為代表的生態保護理念,正是全球生態文明從中國傳統智慧中的可借鏡之處。◇

<上月下月>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