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江西「千年鳥道」 「生態接力」助候鳥遷徙

 【中新社江西遂川九月二十四日電】(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這隻白鷺已經越過了羅霄山脈,一路飛躍南嶺,經過海南,現在已經到達了越南境內。」在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蕭衛前的手機上,正展示著一隻白鷺的遷徙之旅。

 地處羅霄山脈深處的江西遂川「千年鳥道」位於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球九條候鳥遷徙路線之一,也是中國中部候鳥遷徙通道的關鍵區域。每年秋分前後,在三座高山之間的鳥道內會出現一股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強勁氣流,集結的候鳥休憩後能藉著氣流飛越隘口,踏上南遷之旅。

 秋分時節剛過,隨著氣溫降低以及氣流出現,遂川「千年鳥道」也迎來了「空中來客」,中新社記者前往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尋數十萬隻南遷候鳥的遷徙密碼。

 「我們在萬鳥嶺上依山勢佈置了數張大網,並在網前佈置了射燈,在強光的引誘下會撞在網上,我們便能暫時將候鳥留住進行環誌。」蕭衛前告訴記者,科研捕鳥只能在夜間進行,捕獲的候鳥將會在第二天環誌後放飛山林。

 記者跟隨保護區工作人員夜登萬鳥嶺,只見在強光的照映下成群結隊的候鳥在重巒疊嶂間徘徊,一聲聲鳥啼在高山間回盪,一時間鳥聲盈耳,放眼望去團團簇簇、絡繹不絕,工作人員則會將撞在網上的候鳥輕輕取下裝入透氣布袋中,一晚上的時間可捕獲上百隻候鳥。

 鳥類環誌是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重要手段。隨著候鳥遷徙季的到來,在二00二年成立的全國鳥類環誌中心營盤墟環誌站內也迎來了一年一度最繁忙的季節。

 「環誌就是將國際通用的金屬環佩戴在鳥類的腿部,登記該鳥類的基本信息後將其放飛,通過再次捕獲或者野外觀察,可以獲取它們的遷徙路線等信息。」正在對鳥類進行環誌的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宣教科高級工程師朱高棟告訴記者,環誌工作可以有效研究候鳥的遷徙規律、種群變化趨勢以及棲息地等信息,通過採樣檢測,還能對鳥類疫病進行主動預警。

 記者在營盤墟環誌站內看見,十數名科研人員有的對捕獲的候鳥進行喙長、全長、翅長、重量等信息測量並拍照記錄,還有的對候鳥唾液及糞便採樣以便後續進行疫源疫病監測。

 「我們給這隻白鷺佩戴了一個背負式跟蹤器,重約六點五克,跟蹤器的重量不能超過候鳥體重的百分之三,一些體型較大的候鳥可以佩戴此類追蹤器,便能在手機上實時查看候鳥的信息。」朱高棟表示,保護區內今年新採用了衛星跟蹤器,對候鳥遷徙路線的研究將更為高效。

 記者在工作人員的手機上看到,每隻佩戴跟蹤器的候鳥都有專門的編號,候鳥飛行的點位會以路線圖的形式在地圖上呈現,一條條候鳥遷徙之路便清晰地在手機上呈現。

 數據統計,自營盤墟環誌站開展環誌工作以來,已纍計環誌二百餘種、三點八萬餘隻鳥類,鳥類種數約佔中國鳥類種數的七分之一,積累了大量科研數據。

 環誌工作結束後,工作人員便會將候鳥放歸山林。遷徙之路道阻且長,但在「生態接力」的幫助下,伴隨著山脈的指引,一隻隻候鳥在「千年鳥道」振翅南飛,在群山間演繹著遷徙畫卷。◇

<上月下月>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