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留言)年味為甚麽越來越淡?    張斌

時序進入寒冬臘月,新春除夕的腳步就離我們漸行漸近,可骨子裏感覺過年是非常遙遠的事情。對於中年半載之人過年,早就沒有甚麽期盼,波瀾不驚。這幾天街上的人多了起來,熙熙攘攘,來去匆匆,似乎與我無關。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發呆,卻聽到窗外有人談論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意思,年味幾乎沒有了。是啊,年味越來越淡,不知從何時起,每年只有到了年跟前,才驀然驚覺要過年了。這令我十分懷念小時候的過年,思考年味為甚麽越來越淡了?

小時候過年的許多情景就像發生在昨天,雖然經過幾十個春夏秋冬的輪迴,風吹雨露,日曬雪藏,卻沒有被歲月掩沒。那些久遠的回憶,依然鮮活而又溫暖。不必贅述那種期盼過年的激動,拿到壓歲錢的快樂;也不必贅述放煙火爆竹的樂趣,大吃大喝得怡然自得。這些有無數名家寫過,王安石、魯迅、巴金、梁實秋、冰心,這些名家們都用生花之筆洋洋灑灑地描述過。在今年這個春節,我突然想起被人們遺忘的一些過年的舊事。

小時候過年,每到正月間,我都有一項固定的任務,就是去接親戚的一些長者來家裏吃飯。接了二婆,接三爺;接了姨公、接姑婆。那時候沒有電話,是要東奔西跑的,一天下來,可能把全城都跑遍了。因為他們分別住在小城的不同方向。不像現在,可以打車,可以不費多少力氣。這活兒現在想起就感覺很苦,但那個時候卻樂此不疲。有時候遇到哪位長輩被別人接走了而沒能完成任務,就會垂頭喪氣,好像丟失了甚麽。長輩們聚齊了,自己又快樂地找別的事做了。那個時候,逢年過節,好像不論幹甚麽,都有使不完的力氣,渾身上下都透着喜悅。那種對長輩的尊敬,那種克守倫理彷彿是天生的,是融入骨血裏的。

稍大一點,也就是上高中後,這個任務自然落在了比我小的弟弟頭上了。而我忙着和夥伴們吃轉轉席,今天你家裏,明天我家裏,開磨盤會,忙得不亦樂乎。小青年相互請客,家裏熱鬧,大人也高興,忙裏忙外幫着招呼。總之,過年是很快樂的。平時不敢吸煙喝酒,過年了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吸父親的好煙,喝父親的好酒,老爺子平時很節儉,平時捨不得抽得好煙,捨不得喝的名酒全在正月間讓我們快樂了。酒足飯飽之後,或滿面紅光,或暈暈乎乎,或勾肩搭背四處遊蕩,或圍坐火爐甩甩撲克,聊聊「天下大事」,間或也打打麻將,那個時候不打錢,鑽桌子,黏鬍子,屋裏屋外全是歡聲笑語。那個時候的友誼是純真的,像清澈見底的溪水,年也在溪水的流淌中歡快走過。

不知何時起,不再流行接老輩子來家裏吃飯了,似乎大家都很忙,都沒有時間。間或來了親友,也都改在了酒店飯館。曾經勾肩搭背的少年又都各奔東西,少有往來。偶然有人接長輩到家吃飯,成了非常詫異的事,引起別樣的猜測。有一年,鄰居的母親被他打工回來的侄兒接去吃飯,這兩口子就議論起來,男人說他怎麽想起來了?女的說總是掙了幾個錢要顯擺一下了。曾經很正常的節日倫理,這個時候卻變了味道。看來這和人們的收入差別有關係,和貧富分化有關係。人情的淡薄確實始於人們經濟差距的拉大。窮親戚不攀富親戚,富親戚不願把時間浪費在窮親戚身上。有親情關係的倘如此,至於街坊鄰居就更不用說了。特別是住商品樓後,一家不敲一家門,住了十多年不知對方姓甚麽,更不用說過年了相互走走,一起喝上幾杯了。

遠一點親戚相互少了來往,親房的兄弟姐妹總要在過年時聚一聚吧?特別是父母還健在,總要一起陪老人吃個飯吧?不然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老人也不答應啊。所幸的是這種形式一直存在,可本質也變了味。我一位警局朋友告訴我,他最怕大年三十值班,因家庭聚會產生的矛盾實在太多了。哥哥打了弟弟的;小姑子罵了嫂子的;姐夫和小舅子扯皮的,老人被氣得住院的舉不勝舉,太難得調解了。不是因為過年喝多了酒才鬧出了花樣,而是現在人喜歡攀比,喜歡挖苦別人。住的房子大了點,買了個車也拿出顯擺,沒有這些的自然不高興。你慫我,我懟你,哪裏還有過年的喜慶了?即使沒有爭吵,相互在一起攀比,也很扎心,以至於很多人不願意回家過年了。(一)◇

<上月下月>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