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境小城的「浪漫產業」  陳秋霞

 82歲的壯族居民黃蕭琴針線不離手,每天都會搬著小板凳,坐在家門口做繡球。雖身處山村,她的繡球卻遠銷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

 黃蕭琴家所在的靖西市新靖鎮舊州村被譽為「中國繡球之鄉」。全村50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繡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繡球一條街」,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浪漫古鎮。

 靖西是壯族人口聚落,以山歌傳情、繡球定情、壯錦作嫁妝,這是壯族民眾的專屬浪漫。

 繡球在過去是壯族青年的定情信物。隨著時代發展,繡球被視為和平、友善、吉祥的象徵物,成為熱門伴手禮,變身壯族民眾增收致富的「小金球」。

 來自越南高平省的阮先生在舊州景區遊玩,他說:「靖西不僅風光好,繡球也很漂亮,寓意很好,我忍不住買了幾個。」

 作為靖西壯族繡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蕭琴不斷推陳出新,在傳統12瓣繡球基礎上研製出30瓣繡球,並不遺餘力傳授繡球製作技藝。

 兒媳趙金玉是黃蕭琴的得意門生。趙金玉稱,繡球仍然發揮定情物的作用。年輕人訂製繡球,要求繡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I Love You」等新潮字樣。融合了時尚元素的繡球耳墜、繡球鑰匙扣等產品獲得年輕消費者青睞。

 十餘年前,「80後」山東姑娘王秀芬來到靖西,學習繡球製作,隨後創辦了繡球生產企業。目前,她的公司年銷售繡球二十餘萬個,客戶遍布東南亞,幫助古老的愛情信物從小村落走向大世界。該公司為邊境地區農村婦女提供免費培訓,發展了1,200多位潛力繡娘,帶動繡娘參與繡球產業,實現增收。

 「繡球可以做成鑰匙扣、汽車掛飾、中草藥繡球等產品。近年來,手藝人透過創新圖案、色彩搭配,讓繡球更具時代感,實用性更強,使用的範圍更廣泛。我看好繡球產業發展。

 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的壯錦,是承載著壯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古代,壯錦曾作為貢品獻給皇室。壯族織錦技藝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靖西市壯錦廠肩負著壯錦、繡球技藝傳承的使命,其生產出的繡球、壯錦產品,受到市場歡迎,俏銷海外。

 「過去壯錦的用途比較單一,主要用於背帶、被面和被單。」壯族織錦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靖西市壯錦廠廠長李村靈告訴記者,數十年來,壯錦廠致力於織錦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壯錦產品豐富起來,「壁掛、桌布、圍巾、手提包、擺件……我們還把壯錦融入旗袍、馬面裙,讓壯族人的浪漫可以隨時穿戴在身上」。

 李村靈表示,將堅持傳承繡球、壯錦製作技藝,把壯族民眾的浪漫和祝福傳遞給更多人。◇(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