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筆者說要講普濟禪院的故事,想大家一定會聯想到澳門八景之一、澳門建築文物、澳門三大古剎之一的澳門普濟禪院,並且會立刻想到在一百八十年前,中美雙方在院內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美望廈條約》,而當時簽署的地方,現在還建有一座碑亭以作紀念的。可這次筆者要講的和帶大家去的地方,卻是一間已經不復存在的寺廟,它的名字也是普濟禪院,但位置卻是在香港的。
在香港大嶼山的西面,有歷史悠久的根頭坳古道,它曾連接煎魚灣已消失的普濟禪院,如果不是六十年代曾經有人拍下了佛寺倒塌的門口,相信就不會有人知道它曾經存在過。1960年代,曾是一所佛寺的普濟禪院,已經處於倒塌和荒廢的狀態,故歷任住持資料已不可考。八十年代,一群熱心的山友,就憑著那張照片,深入叢林,披荊斬棘的去尋訪普濟禪院的遺址,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給他們在煎魚灣上的叢林,一個非常偏僻的位置,發現了兩幅殘缺的石聯,他們出盡了九牛二虎的氣力,把破碎的石門聯翻轉過來,得以證實香港的普濟禪院建於1903年。
普濟禪院是香港最早的佛寺,可謂歷史悠久,可惜記載它的文字並不多,據說當年它的建築頗具規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它曾被日軍破壞,其後又遭多次盜竊,終告廢棄。從前還依稀可以看到它牆垣的遺址,惟久經歲月及風雨摧殘之後,最終它就連頹垣都完全倒塌,煙沒於密林之中。這次我與友人就是要親身去看看這對被棄置於地上的破碎石門聯,以緬懷它當年的風貌。
那天,我與友人按著行山指南裡尋找普濟禪院遺址的路線,沿根頭坳古道向煎魚灣的方向走,從煎魚灣上可以遠眺雞翼角。雞翼角,又稱雞山或雞公頭,是香港大嶼山西部的小島。它是一個陸連島,在大退潮的時候,有一連島沙洲露出海面,亦被稱為香港最西的島嶼、或稱西極。雞翼角的海岸線長1.4公里,沿岸有大石灘、海蝕洞及崖壁,如綑邊行則甚具難度,島上並無常住人口。走訪那天正值漲潮,我們從煎魚灣的沙灘,穿越了約十米的密林,那裡長滿了荊蔓,其間並有不少互相環抱糾纏的老樹,看來是歷經多年所生成,我們尋尋覓覓,由於未有發現寺門的遺跡,唯有繼續深入密林,為的是要親睹石聯。在經過了一些用石塊砌成的矮牆之後,又發現有多條斷裂的石方柱橫架在樹叢中;林中的地上有些瓷器碎片,後來又發現一些斷裂的柱石建築,就像是寺廟門前對聯下方的石礅,這讓我們頓時興奮起來,於是繼續留意地上的瓦礫碎石,終於給我們發現了在枯枝落葉之下,散落著一對已經斷開了的石聯。
這對倒塌的石門聯已經斷成三截,在清走覆蓋在它上面的泥土和枯葉之後,它上面刻著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見。按聯云︰「普雞翼之慈雲民康物阜,濟魚灣之法雨人傑地靈」。石聯把普濟禪院、雞翼角及煎魚灣等的名稱都寫入聯中,實屬精妙!在對聯大型的字體旁邊,有些較細小的文字,因為年代久遠已顯得模糊,仔細看去,原來是寫著「癸卯廿九年」。查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是癸卯年,足見普濟禪院必在此年或以前建成的,而這一年,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一年的歷史了。至於行山指南裡所提到,石門聯上刻有當年附近村民贊助的名字,我們卻未有發現。
上百年的時間,在歷史學家的眼裡,自然是微不足道,不過對於這些隱沒在叢林裡的逾百年古物,雖然殘缺,卻是彌足珍貴。今天我們有幸得以目睹它的前世今生,但未來它還可以保存多久,卻是天數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