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路環雅聚
秋分這天上午急急忙忙從珠海返澳門,皆是因為lua的澳門同行下午互邀一聚,還邀請了我。
說來下午一聚就是和lua這三位教師同行的朋友雅聚在三個不同城市的聚會了。
第一次認識是疫情期間在上海。那次,她們參加澳教師在上海的學習培訓,之前雖然在澳城從事同一職業,但彼此並不認識,通過學習機會互相之間話很投入,有共同語言,於是結為上海學習的好友。此時正是疫情期間的緩衝時間,我休假到上海。那一次,我參加她們四人在外灘黃浦江邊的一座高樓裏雅致的餐廳就餐,那個餐廳十分高檔,環境清靜,菜品很好,那是第一次和她們雅聚認識。
我們又在她們住地附近蘇州河畔的夜市就餐,大家在一起喝了酒,彼此聊得很好。第二次聚會就是去年十月在珠海前山岱山文化園了。岱山這個興起不久的文化園,人不是特別多,但還是有幾個地方可逛。那天我們在一家西餐廳就餐,讓她們覺得感覺還不錯。
今年秋分這次的聚會應該就是在第三個城市聚會了。澳門是她們生活的地方,是她們日常工作的所在,她們就是理所當然的地主。大家還是選擇了路環這個地方。
下午,秋雨紛紛,這是今年入夏以來真正解決暑熱的雨。出門的時候就在落雨,落雨的氣勢雖然沒有夏雨那麼大,更沒有打颱風時候的雨那麼狂,但冷冷的微風裹挾的雨卻實實在在把入夏以來的暑熱徹底開始清算了。
秋天來了,不用太大的雨,就顯示出內在的力度,這就是胳膀擰不過大腿,太陽跑偏季節變化來臨就是大腿。
驅車十幾分鐘來到路環,雖然是星期天下午,路環不是人太多。今天又再次觀察路環,第一個特點是歐式建築的外牆顏色,應該是黃色和淡黃色塗牆居多,第二個特點是建築的百葉窗是明顯不同的地方,第三是道路所鋪為拳頭大的石片,為黑色和白色有圖案混鋪,特別是人行道上的圖案,形成黑白相間的混鋪,這大約也是路環來歷的一種解釋。第三個特點是行道樹基本都是比較大的榕樹。
路環過去的文化元素眼見的如那根「南無阿彌陀佛」石樁,漁村老住戶門口供奉的神佛神龕,西洋文化的天主堂,中西合璧的路牌及路名,現在的壁畫、店舖裏的畫室、畫協會的美術培訓,等等。
車停在了那根「南無阿彌陀佛」石樁附近,下車後我又去看了那石樁的文字鐫刻,是四面體石樁,但有三面鐫刻了相同的文字,有一面是空白。
而後很快找到蔡老師、莫老師、林老師三位老師。大家熱情打招呼,而後一起去一家手磨咖啡店,喝咖啡,品飲料,暢意聊天。咖啡館的環境布置很溫馨,各種大小擺件也很有特色。大家坐下後首先關心莫老師摔傷的手徹底好了沒有,她自己也在說治療後上班的情況,讓後就開始聊其他。她們基本都是用快速的粵語聊天,我雖然聽粵語的水準有了提升,但還是聽不懂她們的具體聊天,只是覺得幾人聊得來,說得很舒心。
旁邊這時走進來一對年輕男女,坐下後也是點了咖啡聊天。他們說的是普通話,也不掩飾聊天內容,聊的都是些出國留學上學的事情,可想他們大概是在澳門的大學讀書的學生。
我坐了一會,起身來到門口,看小巷的建築和天空正下的起勁的秋雨。小巷中基本沒甚麼來往的人,對面小店子外有一位女子坐在凳子上玩手機。氣溫已經下降了不少,只有二十六攝氏度了,這真是喝咖啡、品飲料,朋友聚會聊天的好日子。
她們聊了一個多小時,起身去路環小街閒轉,去找那路環一號的店舖。很快找到,進入其中,就是上次看過的畫室和畫作及相關文化產品店,大家看得很認真。而後又乘電梯下到地下室,原來是一家裝飾非常有特色的餐廳,老闆娘非常有藝術氣質,說這裏面的裝飾布置都是她自己設計布置的。大家饒有興致的地觀看、拍攝,並仔細詢問了老闆娘餐廳的預訂情況。
從小店出來,前往去吃晚餐的地方。依舊是上次吃過的那家,就是天主教堂大門前一側的長廊餐廳。大家坐下後,蔡老師等就開始點菜,而後依次上了醉蝦、烤豬手、烤雞、蒸貝、青菜等菜肴,林老師還帶來了從雲南買回的果酒。
大家一邊品菜,一邊品酒,一邊聊天,氣氛融融。
席間,餐館老闆的兄弟、一位八十二歲的老者走過來,熱情和大家打招呼,老者個子不高,花白頭髮,留花白八字鬍子,上身著粉紅色小格子襯衣,左手帶一塊名錶,腰間繫一小包。他風趣地用粵語和普通話給大家聊天,逗得大家發出笑聲。
而後他走到另一張桌子,給那些客人也開始聊天,其中一個人肩挎吉他伴奏,請老者唱歌,老者居然用普通話高聲唱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結束時念道:「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又用粵語唱了《上海灘》主題曲。
對於老者唱的紅歌,幾位女老師有代溝不知道,但我是從小也唱過的,沒想到在澳門這個小小的漁村路環,在二零二四年秋分的晚上,聽到本地一位長者的歌唱,我感到很驚訝,如果老者是地道澳門人,他的唱歌真是令人感慨。
我於是在席間縐詩一首:
秋分落雨時,路環悠然行。四美皆教師,三回聚餐興。海上加珠澳,緣分終要信。不可學青蛙,得意在深井。
大家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今天的雅聚,蔡老師老公開車來接她們。
兩輛小車駛離雨意濃濃的路環。(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