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東亞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均出現負增長,連中國內地,人口也呈下降趨勢,並將世界人口第一的稱號,讓與印度。在澳門,政府雖然推出鼓勵生育政策,疊加去年的龍B效應,卻仍未能遏止人口下降,二零二四年的出生率,又下降了百分之三點二。
政府推出的政策,是在經濟上,減輕家庭負擔,但這只是育兒的一部分,還有教養不易,才是今人不願生育的主要原因。猶記吾兒年幼時,亦曾經歷幾許憂心與歡笑,如今,都一一熬過,長成為一米七、八的小伙子了。
當孩子還在長身體的時候,作為家長,既憂慮他個子瘦小,發育遲緩,又恐防他體重超標,變成小胖子。發燒感冒,是成長的必經過程,當孩子抱恙時,除了用心看護外,內心更是忐忑不安,直至孩子痊癒,心結才得以放下,可以睡個好覺。
在幼兒階段,孩子是通過不斷的試探,去學習、認識周遭環境,他以父母為學習對象,從模仿雙親的行為開始,同時也渴望得到愛護與關懷。在一個和諧的家庭裏,夫妻互敬互愛,由於異性相吸,男孩較愛親近母親,而女孩則較愛親近父親,所以,男孩會模仿父親愛護母親,因為他期望得到讚許及母親的愛,同樣,女孩亦期望得到讚賞及父親的愛,而模仿母親照顧父親。我的孩子還是幼兒的某個炎夏,下班之時,我已汗濕衣衫,熱氣衝天,便調些冰涼水洗臉降溫,也順帶給正在廚房忙碌的妻,遞上冰涼毛巾降溫,妻非常享受,給我點讚,孩子見狀,即時依樣畫葫蘆,也給媽媽送上冰涼毛巾,妻彎腰收受,並給予讚賞,孩子亦因而樂了半天,自覺是個乖乖好孩子。
玩耍,遊戲,也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所以,每當週末,筆者常帶着孩子去公園遊玩,或參與親子活動;小孩樂而忘返,不願回家,乃屬正常現象,常見正當孩子玩得最興高采烈之際,卻因時間太晚,被家長逼令,不情不願地離場,遂導致家長發躁,孩子垂淚的雙輸局面。為此,筆者就以另類方式,令他開心滿足地回家去。比方回家的時間,不能超過六點半,於是,我會在五時剛過,就與孩子商討:回家未?幾時回家?孩子玩興正濃,當然不願離去,遂與他「達成協議」說:長指針走到十二即六時便回家,此時,他只知道時間還多着,可以繼續玩下去;至大半小時後,我又提醒他,還有「三格」就夠鐘了;及至準點六時,要回家了,他必定不願離去,就與他再次「達成協議」,可以多玩兩格即十分鐘,十分鐘後,他大都覺得「賺」了時間,多會欣然離場。一次,他想再玩投籃遊戲,要求投多三次,當他投過三輪後,管理員阿姨正想叫他遵守諾言,他卻搶先說:「走喇!」令她驚喜,並讚他乖巧守信,而他亦自覺時間「賺」得足夠,興盡回家。而此刻,仍只是約六時十五分,既未到六時半的時間「底線」,且他又覺得「賺」了玩樂時間,便快快樂樂地回家,達至大、小同歡的雙贏結局。
又在孩子念高小,反叛時期的某天,下班回家,妻滿臉不悅的對我說:「你個仔要自主喎!」這突而其來的衝擊,令我默然片刻,幾秒之後,靈機一動,我淡淡地對妻說:「那麼,晚飯就不用煮他那份了,他自己『煮』嘛!」妻頓然醒悟,接着道:「好,那我就不煮了。」又對孩子說:「全交給你煮,乖,去煮飯,我等食。」驟聞此語,他隨即高叫:「不是這個『煮』,是那個『主』呀。」我說:「要自『主』,必先自『煮』,才能自『主』,故今餐你『煮』。」如是者幾番詭辯,幾番解釋之後,他終於棄械投降,說:「我不自主了。」妻聞言戲說:「先前說『煮』,現又不『煮』,令我一場歡喜一場空,結果又係我煮。」於是,一場可以充滿火藥味的齟齬,就在一輪戲謔歡笑聲中,輕輕化解,家又重歸和諧了。而這些瑣事,大抵可供家長們參考吧。
敲打本文時,春節將臨,本澳的節日活動,許多都很適合親子參與,是給孩子學習、認識新事物的好節目,也是以玩樂方式,與孩子互動,加深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理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