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月11日電】(中新社記者張強)隆冬時節,許多參觀者走進安徽博物院,與不同年代的館藏文物「對話」,探秘中國古人過冬妙招。
「暖手寶」「蒸鍋」「保溫房」……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魏宏偉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安徽博物院現館藏文物中具有保暖禦寒屬性的文物很多。其中,與飲食有關的最多,包括加熱、烹飪食物用的青銅器和陶瓷器等。
安徽博物院館藏的春秋時期銅甗,通高61厘米,是一件「網紅」展品。魏宏偉說,甗為中國古代一種炊器,功能相當於現在的蒸鍋。甗,其上部為甑,用以盛放食物;下部為鬲,形似鼎,用以燒火加溫;中間設有通氣的箅(bi)子。甗最初為陶製,後逐漸出現青銅製品,廣泛流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漢代亦有使用。
安徽博物院館藏的戰國方形炭爐是一種古代常用的取暖「神器」。魏宏偉介紹,嚴寒冬日,用爐燒炭,可燒水、加工食物;亦可取暖,助房間升溫。此炭爐呈長方形,兩邊有鏈。
北宋影青釉注子溫碗是宋代盛酒和溫酒的用具,通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安徽博物院內最知名的瓷器。其不僅被收錄至各種文獻書籍中,還有「留洋」經歷,跟隨相關展覽亮相一些歐美國家。
魏宏偉介紹,注子溫碗中的注子為盛酒用器,配以注碗,將注子置於碗中,往碗內加熱水用以溫注子裡的美酒。大約晚唐以後,中國民眾逐漸改變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一些日常器皿也隨之被安放到桌幾和條案上,因此日用器皿出現很多新樣式甚至是新品種,注子溫碗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進入北宋,注子溫碗更加流行。
此外,被網友戲稱為「暖手寶」的暖手爐,流行發展於明清時期。魏宏偉說,安徽博物院館藏的清代「張鳴岐制」銅手爐由爐體、爐蓋、提梁組成。在爐體內放入燃著的木炭,可起到暖手作用。
數九寒天穿上保暖衣物是最直接的取暖方式。魏宏偉說,從先秦時期到宋朝以前,中國民眾主要服飾材料有皮毛、麻布、綾羅等。宋元時期,棉紡織家黃道婆將棉花編織成衣物,並推廣開來。自此,中國民眾冬天多用棉花為保暖衣物材料。安徽博物院館藏的清代紅色女棉襖,顏色艷麗、式樣美觀,既能保暖,也能滿足審美需求。
記者看到,安徽博物院四樓整體搬遷保護的徽州古民居──清代馮仁鏡宅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打卡。徽州古民居多採用磚木構架,具有優良保溫功能。同時,徽州古民居窗戶較小,蓄熱能力強,也能避免建築對外過度導熱。
冬季,在精神生活方面,潑墨對弈、品酒飲茶、焚香撫琴、把玩金石古玩等無不為古人冬日樂事。如新安畫派奠基人──清代畫家漸江繪製的《曉江風便圖》,便作於冬季。漸江寄情於畫,期待來年花開、友人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