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社諮會早前舉行平常會議,市政署代表向委員介紹氹仔街市整治後情況,氹仔街市整治工程首階段在二零二二年十月開展,至二零二三年七月結束,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於二零二三年十月和十二月完成,並已陸續投入使用。氹仔街市二期整治工程着重優化經營環境,包括清晰分割公共空間和售賣攤位界線,優化渠道和排水等,並將豬肉、魚、凍肉和冰鮮等攤位遷至地面層營運。但整治後,街市至今生意和人流未見回升太多,署方稱目前仍有預留部分攤檔空間,將因應社會需求及旅遊發展等適時開展競投等,希望除了居民,也引流旅客到街市和附近消費。社諮委關注在整治工程後,生意和人流未見提升,他們認為氹仔區較多雙職家庭,建議可配合雙職家庭的作息時間,延長氹仔街市的營業時間及增加商品種類。
對於上述有社諮委關注氹仔街市經整治後,攤販生意和人員未見提升,建議調整街市營業時間及增加商品種類的問題,筆者對其此沒有異議,畢竟政府已花費了一定數量的公帑對氹仔街市進行了整治,倘若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接受有關建議,不妨再用多半年至一年時間觀察其成效,到時再看看有關情況是否有所改善。
然而,筆者始終覺得這不是氹仔街市人流少的根本問題,其原因是與街市距離現時氹仔市中心較遠有關,因而導致氹仔很多居民不願意到氹仔街市購物,加上其附近年已成為外地遊客的旅遊熱點,在平時已充斥很多遊客,在節假日時更是人山人海,試問倘若是居住在氹仔的居民,其又是否願意經常步行一大段距離,到一個人頭湧湧的地方購買餸菜呢?因此,現時很多氹仔的居民只會選擇到附近的超級市場購物,因為這既方便又省時;因此,筆者認為,對於氹仔街市經整治後,生意及人流依然不濟,建議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可儘快實施一些改善方案,並用半年或一年時間審視有關成效,倘若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特區政府就不應再要花費公帑去作其他的整治,而是需要徹底考慮將氹仔街市搬遷到氹仔現時較多人口居住的地方,相信這樣,才可有改善氹仔街市的生意及人流,君不見在澳門半島很多街市均是較為成功的例子,如下環街市、營地街市、紅街市和祐漢街市等,這些街市皆地處人口集中的地方,故可作為有關部門搬遷街市的有力依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