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它」說:「勤洗手少生病」  楊一苗

 它盉與它盤是兩件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青銅器,一件用來倒水、一件用來接水,這組盥洗器展示了在近三千年前的西周晚期,人們是如何「勤洗手、少生病」的。

 之所以被稱為「它盉」與「它盤」,是因為這兩件器物上都鑄有銘文「它」字,是製作者的名字。它們都是西周晚期器物,1963年出土於陜西省扶風縣齊家村。

 它盉通高37.5厘米,通長402厘米,重4.555千克,形似水壺,扁圓形的腹體如同一面鼓,鼓身兩側各有一條龍。一龍引頸咆哮怒吼,是盉的出水口;另一條龍則蜷著身子回顧後盼,是盉的把手。它盉的蓋子是一隻圓雕的鳥,伏臥在盉口,翅膀和腹部裝飾著渦紋。

 它盤高18.6厘米,口徑40.6厘米,腹深5.7厘米,重8.24千克,其四足為受過刖刑的男子形象。刖刑是砍斷犯人的一足或雙足的刑罰。在它盤的底部,四位男子跪坐著,雙手放在膝上,肩上扛盤。

 它盉與它盤是一組配套使用的盥洗器,為商周時宴饗前後舉行沃盥之禮時所用。在西周時期,貴族們在宴饗時,都要用手拿食物,為了講究衛生和以示虔誠,必須在宴饗前後洗手,行沃盥之禮。洗手時由年長的侍者向貴族手上澆水,年幼的侍者端著盤在下面承接棄水。

 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主任賀達炘說:「西周貴族禮儀要求在流水中洗手最為乾凈,這也符合現代人的衛生觀念。」◇ (新華社)